第2章 努力奋斗
在小弟李平海骤然离世的巨大悲痛阴霾的笼罩下,李平安一家的生活,恰似一叶飘摇在狂风巨浪中的扁舟,于生活的茫茫海洋里艰难前行,虽摇摇欲坠,却始终顽强地挣扎着。
晨曦尚未完全穿透浓重的雾气,李平安的父母便已起身。父亲那宽厚的脊背,在日复一日如牛负重般的繁重农活压迫下,微微弯曲,恰似一张饱经岁月磨砺的弯弓。他那古铜色的脸庞,犹如被岁月的刻刀精心雕琢,每一道深深浅浅的纹路,都密密麻麻地镌刻着生活的沧桑与艰辛。干裂的嘴唇,似久旱未雨的大地,粗糙且毫无光泽。
母亲呢,原本细腻的双手,因常年无休止地洗衣做饭、缝缝补补,加之在农田里的辛勤劳作,变得粗糙干裂,布满厚厚的茧子。她那曾经如星辰般明亮的眼睛,如今也被生活的重压蒙上了一层黯淡的阴影,眼神中时常流露出疲惫与忧虑。然而,即便生活如此艰辛,他们眼中的坚定从未改变,那是由对子女深沉的爱所支撑起的信念:哪怕拼尽全力,也要为孩子们撑起一片遮风挡雨的天空。
李平安的外公,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每每念及女儿一家在贫困的泥沼中艰难挣扎,心中便满是心疼与不忍。于是,在熹微的晨光或是午后的暖阳下,常能瞧见他推着那辆破旧的小车,沿着蜿蜒的乡间土路,颤颤巍巍地朝女儿家缓缓前行。那小车岁月痕迹斑驳,轮子每滚动一圈,便发出 “嘎吱嘎吱” 的声响,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在低声诉说着生活的不易。外公身形极为瘦弱,背微微驼着,满头银发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宛如冬日的霜雪。他脸上的皱纹,如刻画岁月沧桑的地图,纵横交错,每一道都承载着人生的风风雨雨。
每次外公到来,破旧的木门 “吱呀” 一声缓缓打开,他那和蔼的面容便出现在门口。李平安和李平东总会像欢快的小鸟般,从屋里飞奔而出,围绕在外公身边。外公则会用他那温暖却又粗糙如老树皮的大手,轻轻摸摸他俩的头,眼中满是慈爱,声音略带沙哑却无比温和地说道:“孩子们,要好好吃饭,快快长大。”
李平安兄弟俩仰起天真无邪的小脸,眼中闪烁着明亮的光芒,乖巧地回应道:“外公,我们知道啦!” 那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能驱散家中长久以来笼罩的阴霾。看着外公因长途跋涉而略显疲惫的身躯,李平安心中五味杂陈,既被外公的关爱深深感动,又因家庭的困境而酸涩不已。这份沉甸甸的关爱,似黑暗中的明灯,让他越发坚定了努力改变家庭命运的决心,一颗希望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外公每次离开时,都会给李平安一毛钱。在那个年代,一毛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李平安每次接过钱,心里都百感交集,暗暗发誓:等自己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孝敬外公,报答这份恩情。
每天傍晚,夕阳的余晖将天边染成绚烂的橙红色,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李平安放学归来,不像村里其他孩子在田野间嬉笑玩耍、追逐蝴蝶,或是下河摸鱼享受无忧无虑的时光。他脚步匆匆,迅速赶回家中。一进家门,便熟练地抄起墙角那把略显破旧的锄头,学着父亲的模样,大步迈向田间。田间的泥土在夕阳的照耀下散发着微微的热气,混杂着青草与泥土的气息。李平安弯下瘦弱的身躯,一下又一下地挥动锄头,认真地在田间除草、松土。烈日炎炎,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滚落,顺着脸颊滴落在泥土里,仿佛是他努力的见证。稚嫩的双手因长时间紧握锄头,磨出了透明的水泡,每一次挥动锄头都带来钻心的疼痛,但他紧咬着牙关,一声不吭,眼神中透着坚毅,仿佛在向生活宣告着不屈。
夜晚,如水的月光轻柔地洒在小院里,一家人围坐在那张破旧不堪、摇摇晃晃的小木桌前。桌上,一盏昏黄的油灯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豆大的火苗忽明忽暗,仿佛随时都会熄灭,将屋子重新陷入黑暗。桌上的饭菜极为简单,不过是几碗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米粥,配上一碟自家腌制的咸菜,散发着淡淡的咸香。李平安默默地吃着饭,目光时不时落在父母疲惫的脸上,心中满是心疼与无奈。他在心里默默盘算着未来,深知在这贫穷落后的农村,读书是他走出困境、改变家庭命运的唯一希望之路。
待父母和弟弟洗漱完毕,沉沉睡去,整个屋子陷入寂静,只有窗外偶尔传来几声虫鸣。李平安便会小心翼翼地从床底下拿出那盏小小的油灯,轻轻擦拭掉上面的灰尘,然后用火柴轻轻划燃,点亮如豆的灯火。微弱的灯光在黑暗中闪烁,将他瘦小的身影投射在斑驳的墙壁上。他坐在那张破旧的书桌前,桌上堆满了破旧的书本和写满字迹的纸张。书本上的知识,对他而言,仿佛是一扇扇通往未知新世界的大门,每翻开一页,都能让他看到一个全新的天地。他如饥似渴地翻阅着书本,时而眉头紧锁,全神贯注地思考着数学题那复杂的解法,仿佛陷入了一场与难题的激烈战斗;时而轻声诵读着语文课文,沉浸在文字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之中,仿佛自己正置身于那如诗如画的场景里。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在他眼中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璀璨星辰,照亮了他在黑暗中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