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完成学业(八)(第2页)
录取率相对较低,重点中学在10%20%左右,普通中学在百分之几,包括本科、专科、中专。
1988年也是高考改革的重要年份,上海首次实施高考改革方案,设置高考会考与会考后高考,开始单独命题,作为全国统考的“上海卷”。
高考标准化改革试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5个学科,英语科则扩大到全国17个省区市,涉及100万考生。
在1988年的高考记忆中,可以以几句话的形式来描绘那个时代的学子们:
考场外,夏日炎炎大冰棍,
学子心,紧张期待交织情。
笔尖舞,墨香飘散知识海,
梦想飞,青春汗水洒考场。
那一年,高考如战场,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语文卷,古诗词填空忙,
数学题,逻辑推理展锋芒。
政治课,理论分析见真章,
外语卷,听说读写试锋芒。
综合科,文理兼修显才华,
每一科,都是梦想的起航。
夜深人静灯火阑珊处,
学子们,挑灯夜战不言苦。
1988年,高考是青春的注脚,是梦想的起点。
高考考点在柳琦鎏他们县城,距离柳琦鎏家三十里地。柳琦鎏他们村是他们县的最北端,三县交界地带。他的同学大多数都是县城附近村落,这些同学在县城住旅馆的住旅馆,住亲戚家的住亲戚家。他既没有亲戚家,也不想住旅馆,索性没有参加高考。不参加高考,填志愿什么的也都省了。柳琦鎏算是彻底毕业了。
柳琦鎏不再是学生了,他需要适应他的新的角色。首先,一个月后他通过同学们的来信知道,他们学校的高三学生都没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一少部分同学又重新复读高三课程了。其次,关于去参加笔会的事情,父母坚决不同意,理由是,没钱,又是几千里之外,担心不安全。很充分的理由,不去也就不去吧。通过笔会主办方的反馈,那次笔会举办的很成功,参加的人员也不少,但这些都和柳琦鎏无缘了。
柳琦鎏开始在家里帮忙干农活,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是每当夜晚来临,望着天上闪烁的星星,他心中就涌起一股不甘。他想起曾经自己在烛光下书写文章的热情,那些文字仿佛在召唤着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一天,村里来了个逃难的老年乞丐。柳琦鎏好奇地凑过去听,老乞丐讲着外面世界的精彩故事,有大城市的繁华热闹,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一晚,柳琦鎏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第二天,他找到父母,认真地说他想去城里打工。父母虽担忧但看到儿子坚定的眼神最终还是同意了。于是柳琦鎏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前往县城的路。他不知道未来等待他的是什么,但他知道他必须要走出这一步,离开这个小村庄,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哪怕前路充满未知与艰辛。来到县城后,柳琦鎏发现这里比村子热闹太多了。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各种店铺琳琅满目。然而找工作并不容易,许多地方一看他是刚从农村来的,没什么经验,就拒绝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