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江湖闯荡 熔炉磨炼(六)(第2页)

 ? 农业生产积极性提高:由于土地承包到户,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显着提高,起早贪黑成为很多家庭的通行做法,耕种和收获的时间大大缩短,但粮食产量并没有因为劳动时间变短而降低,相反增产是普遍的。

 ? 农业劳动力变化:八十年代,随着乡村工业化和其他非农就业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人数开始减少,人地压力有所减轻。农业劳均耕地面积从1980年—1985年的约7亩降到仅5.9亩。

 ? 物质条件改善:八十年代的农村,尽管物质条件相对匮乏,但已经实行“大包干”有近十年,农民基本上吃饭不成问题,不会挨饿。

 ? 农村生活变化:八十年代的农村生活条件比较差,但相比之前有所改善。吃的记忆中就没有红烧肉这个菜;喝的除了平原地区是从井里打上来的水,其它地方有的是用明矾过滤的缸水,从河里提上来;出行自行车,后来有了摩托车,很少见到汽车。到了后期,农用车逐渐开始在农村盛行起来。

 八十年代初,农业生产的操作方式还是传统的收获方式,用镰刀收割麦子,用锄头刨玉米秸秆。平原地区用大水漫灌的浇地方式。唯一不同的是耕地方式有所改变,由牲口耕地发展到机耕。

 ? 农村教育和医疗: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教育、医疗、人才等资源开始向城市转移,农村逐渐走向衰落现象。

 ? 农村土地荒废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城市提供了很多职位,许多农村年轻人通过读书或者直接外出打工,发现在城市工作赚钱比在农村种田来钱快且轻松,导致农村年轻人口大量流失,农村土地逐渐荒废。

 综上所述,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在耕种土地方面,经历了从集体耕作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农村人口流失和土地荒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