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土地变商楼 村民进高层(四)

在华北平原的柳家村,曾经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那时候,土地就是大家的命根子。清晨的阳光洒在田间,老李扛着锄头走在田埂上,望着绿油油的麦苗,心中充满了希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村民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村里的道路变得宽敞平坦,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拔地而起,大家用上了各种现代化的电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而且,收入来源也越来越广,有人在村里搞起了电商,把村里的土特产卖到了全国各地;有人开起了农家乐,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

 一个周末的下午,村长召集了几位村民代表在村委会开会,讨论村子未来的发展方向。老李、小张和小王都来了。

 “咱们村这几年变化可真大啊!”村长感慨道,“你看这路修得多好,房子也越盖越漂亮。”

 “是啊,”小张笑着说,“我家现在还开了个农家乐,生意还不错呢!”

 “不过,”老李皱着眉头说,“大家对种地的热情好像没以前那么高了。”

 的确,随着时代的进步,村民们对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低。就拿老李来说吧,他是村里的老把式,种了一辈子地。以前,他总是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对每一块土地都充满了感情。可现在,看着不断上涨的农业生产成本,他也犯起了愁。

 “爸,咱别种地了,我想去城里打工,听说那边赚钱容易。”一天傍晚,老李的儿子小强对他说。老李皱着眉头,一脸不舍地说:“这地是咱的根啊,不种咋行?”

 小强心意已决:“爸,现在村里好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咱不能再死守着这几亩地了。”

 老李叹了口气,知道儿子说得有道理。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耕种收全部依赖机械化,种子、化肥、农药的价格一年比一年贵,投入越来越大。而到了收获季节,粮食的价格却上不去,一年下来,一亩地的收入相当低。

 最终,老李拗不过儿子,小强背起行囊去了城里。临走前,父子俩站在院子里,沉默了许久。

 “爸,我会常回来看你的。”小强轻声说道。

 “孩子,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但也要注意安全。”老李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眼中闪烁着泪光。

 像小强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村里留下来的都是老弱病残的农村留守人员。于是,很多耕地都改变了用途。村头的老张把自家的地用来栽种树木,他说:“种树省事儿,不用像种庄稼那样天天操心,等树长大了,也能卖不少钱。”

 村尾的老王则建成了大棚,进行反季种植。“反季蔬菜价格高,能多赚点。”老王一边给菜浇水,一边笑着对来访的邻居说。

 还有人把地建成了养猪场、养鸡场,搞起了养殖。村里的老赵就建了一个小型养猪场,每天忙着喂猪、打扫圈舍。“虽然辛苦,但收入比种地强多了。”老赵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满意地说。

 村里的土地承包也形成了多样化使用。有个外地人听说了柳家村的情况,跑来承包了一大片地,打算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他和村民们签订了合同,给的租金还挺高。村民们拿着租金,心里乐开了花。

 “这下好了,不仅有租金收入,还能看到村子变得更美。”一位村民高兴地说。

 老李虽然有些失落,但看着村里的变化,也不得不承认,时代变了,土地也有了新的活法。他偶尔会去小强打工的城市看看,看着城市的繁华,再想想村里的变迁,心中五味杂陈。

 一次,老李来到城市看望儿子,看到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心中不禁感叹:“城里真是不一样啊!”小强带父亲参观了自己的工作单位,老李看到儿子忙碌的身影,感到既欣慰又心疼。

 “爸,你放心,我在城里过得挺好。”小强笑着说。

 “孩子,你在城里要照顾好自己。”老李点点头,“村里也在变,咱们的家会越来越好。”

 回到村里后,老李决定利用自己的经验,帮助村里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他找到那个外地来的承包商,两人坐在田埂上聊了起来。

 “您看,这片地如果种上果树,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增加收入。”承包商指着一片空地说。

 “嗯,这个主意不错。”老李点头赞同,“我可以帮忙管理,让这些果树长得更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柳家村的面貌焕然一新。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村民们不仅改善了居住条件,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着提升。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年轻人看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老人们则享受着更加舒适的晚年生活。

 柳琦鎏原本有四亩五的承包地,那是他生活的根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着汗水,日子过得平淡而充实。

 后来,舅舅残疾无人照料,柳琦鎏心怀仁义,在四个姨姨的哭求下,将舅舅接来赡养。舅舅也把自己的一亩八承包地交到了柳琦鎏手上,从此,柳琦鎏的承包地变成了六亩三。土地多了,责任也重了,但柳琦鎏没有丝毫怨言,反而觉得自己更有干劲了。

 “琦鎏啊,你真是个好人。”一天傍晚,邻居张大爷路过柳琦鎏家,看到他在院子里照顾舅舅,忍不住感叹道,“你这么孝顺,将来一定会有好报的。”

 “张大爷,这都是应该的。”柳琦鎏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微笑着说,“舅舅也是家人,照顾他是我的责任。”

 村里灌溉一直是个难题,看着地邻们为了水源发愁,柳琦鎏挺身而出,组织了七八户地邻一起打了一口灌溉水井。当清澈的井水汩汩流出,滋润着干涸的土地时,大家都对柳琦鎏竖起了大拇指。

 “柳大哥,多亏了你啊!”一位地邻激动地说,“有了这口井,咱们再也不用为灌溉发愁了。”

 从那以后,在耕种土地这方面基本上没有了不利因素。再加上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柳琦鎏一个人就能承担起地里的活。有了更多闲暇时间的他,开始帮着妻子沈佳打理门市部。

 沈佳的门市部不大,却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柳琦鎏一来,立马就成了得力助手。他热情地招呼着顾客,手脚麻利地拿货、算账,门市部的生意越来越好。

 “琦鎏,你看这个顾客要买的东西都在哪儿呢?”沈佳一边整理货架,一边问丈夫。

 “在这儿呢,”柳琦鎏迅速找到货物递给顾客,“您看这个怎么样?”

 “太好了,谢谢你们!”顾客满意地接过商品,付了钱后离开了。

 不仅如此,柳琦鎏还兼职学校门卫。学校离他家不远,就在门市部对面,这份工作轻松又能有额外的收入。每天清晨,他穿着整洁的制服,精神抖擞地站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傍晚,又目送孩子们安全离校。

 “柳叔叔早!”一个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走进校门,向柳琦鎏打招呼。

 “早啊,小朋友,路上小心点。”柳琦鎏笑着回应,眼神中满是慈爱。

 今年九月份,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小雪儿高中毕业考上了秦皇岛一家大学。这可把柳琦鎏和沈佳高兴坏了,他们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闺女,你考上大学了!”柳琦鎏激动地抱起小雪儿,眼中闪烁着泪光,“爸妈为你骄傲!”

 “爸,妈,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你们的期望。”小雪儿眼中也噙满了泪水,紧紧抱住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