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歼灭鬼子将佐观摩团

荆无恨看完电报后,面无表情,随即她把电报递给了马猴和关慧。

 荆无恨一如既往,神色平静,身形笔直如枪,在凛冽寒风中傲然而立。

 她偏头看向关慧。

 “关慧,给师部发电报,说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荆无恨把目光投向4个暗卫小队长。

 “诸位,又有新的任务,我们要去歼灭小鬼子的一个将佐观摩团,给大家15分钟时间,吃点东西喝点水,即刻出发!”

 4名暗卫小队长齐齐抱拳领命。

 “得令,荆统领!”

 这是暗卫,暗卫小队长发自内心对荆无恨的尊称。

 其实自从叶飞虎率领第八特勤组,在神山地宫一战开始。

 再到后来的一系列联合暗卫的作战行动中。

 荆无恨以卓绝身手,冷血狠辣,斩草除根,杀伐果断的行事作风。

 在暗卫组织中,声名鹊起。

 整个暗卫系统,对荆无恨的认同感相当之高。

 和荆无恨联手杀敌的暗卫们,私下里都认为荆无恨更像是他们暗卫的统帅。

 戴上人皮面具的荆无恨,不苟言笑。

 每次出手,敌人必然人头滚滚。

 她全身萦绕着浓郁到化不开的杀气。

 长年累月,一身黑色劲装,所有行事作风,都和暗卫何其相似。

 跟着荆无恨执行任务,所有暗卫都感觉很荣幸。

 随即。

 四支暗卫小队众人迅速从马背上取下干粮袋,拿出肉干和清水。

 众人快速补充食物,补充体力。

 15分钟后。

 87人翻身上马,策马扬鞭。

 “驾,驾,驾……”

 寒风中传来此起彼伏的催马呼喝声!

 一匹匹骏马,四蹄生风,如同一阵狂风席卷出了这片地域。

 一时间带起隆隆沉重马蹄声和漫天灰尘。

 在附近追击小鬼子的八路军战士们,早已经被打过招呼。

 这是暗卫特种作战力量,是八路军的盟友。

 八路军战士们纷纷让开了路。

 87匹战马,迎着凛冽刺骨的寒风,奔驰在辽阔的荒原之上。

 两辆装满物资和武器弹药的卡车紧随其后。

 他们的目的地是木兰草场。

 实际荆无恨他们现在所处的位置,距离木兰草场也不过只有30多公里。

 正策马奔腾的荆无恨,大脑在急速运转。

 这些小鬼子原先要从北面直接进入战场。

 但是他们却偏向东,转向木兰草场。

 难道这些鬼子将佐突发奇想,想去祭奠那些被消灭的鬼子骑兵?

 这种想法虽然在荆无恨的大脑中一闪而逝。

 但荆无恨笃定,这就是小鬼子将佐观摩团突然转向木兰草场的原因。

 否则谁会在这寒风凛冽的荒原上,到处乱窜,赏景也要分个时间场合。

 荆无恨已经开始在大脑中,快速制定一个简单作战计划。

 找到这帮小鬼子,选定一个合适位置,使用偷袭战术。

 用10门90毫米迫击炮,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将这300名鬼子高级军官全部歼灭。

 实际情况正如荆无恨所想。

 这支小鬼子将佐观摩团,原先是想从北面直接来到三河县城外。

 观摩这场惊世大战。

 但后来他们由北转向东,跑去了三河县城东面的木兰草场。

 想去祭奠那些战死的白马骑兵联队士兵。

 因为这些骑兵很多出自于贵族家庭,不乏豪门望族。

 而此时。

 很多从日本国内赶来的贵族家族代表。

 正在木兰草场中心小高坡那里,沉痛祭奠本家族子弟。

 也许是想到那里有很多有权有势的大家族。

 这300人的将佐观摩团头脑一热,便向东转向木兰草场,想去凑下热闹。

 顺便和那些贵族大家族打好关系。

 于是在一个鬼子步兵大队护卫之下,300名将佐观摩团高级军官们,乘坐大量高级轿车向木兰草场方向开去。

 而鬼子们没有想到,此时,有一个死神正在向他们逼近。

 将佐观摩团和一个鬼子大队,一共1600多人,浩浩荡荡来到了木兰草场。

 如果此时叶飞虎他们在这里。

 会惊讶发现,那些鬼子贵族家族祭奠亡灵的地方,居然就在他们当时据守的那个小高坡上。

 此时小高坡上,站满了小鬼子男男女女。

 大量来自日本国内贵族家族的代表,在按照各自家族礼仪,祭奠死去的家族子弟。

 此时此地。

 大量鬼子尸骨臭气熏天。

 这些鬼子家族代表,戴着口罩,在完成他们的祭奠亡灵仪式。

 前来凑热闹的鬼子将佐观摩团高级军官们,也忍着冲天尸臭味。

 登上小高坡。

 和这些日本贵族家族成员一一见面,并表达了对这些所谓帝国勇士的敬意。

 而与此同时。

 荆无恨他们一路追踪而来。

 他们甚至通过那单筒高倍望远镜,在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远在10公里之外,通过15x50的单筒高倍望远镜,他们已经看到了小鬼子就在小高坡那里。

 马猴通过单筒高倍望远镜,看到小高坡那里,密密麻麻,站着大量小鬼子,足足有三四千小鬼子。

 马猴也是眼皮发颤,头皮发麻。

 “荆无恨,那里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不是说好的只有300人的将佐观摩团吗?”

 关慧连忙接口说。

 “虽说是将佐观摩团,但是那有100名将官,200名大佐,据我估计,至少是一个大队小鬼子在护卫他们。”

 “另外在先前的情报中,白马骑兵联队死亡士兵的那些贵族家族,也派出了大量人手来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