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第3页)
还得去集市上找本地人打听,她一个不怎么吃海鲜的,愣是为了爱吃海鲜的家人们,开始经常性的逛起了海鲜市场。
久而久之,遇到了好几位每天赶海来卖海鲜的军嫂们。
他们混在本地渔民里,熟练的过称并进行讨价还价,几个小时的忙碌换得几十上百块的辛苦收入,却满足的合不拢嘴,回家路上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晌午回家给孩子们做什么好吃的。
清歌没敢太靠近她们,只是远远地看着,那满足的笑容,仿佛回到她第一次拿稿费时,那个时候的她,和她们一样笑的开心而发自内心的自豪。
海鲜市场都是做批发生意的,只有散装的才会拿出来走零售,所以态度很不好,都是一副爱要不要的亖样儿。
那些收这些零散渔民送来的海鲜档口,一般位置都不太好,生意也一般,店面较小,所以业务才会更广泛一些。
但赶海来的价格都是压到最低,哪怕知道他们淘换点儿东西不容易,可市场价在此,谁也不会去扰乱。
“飞行大队的军嫂,能安排工作的都安排上了,她们当中,有的是因为没什么文化,家里负担重,需要她们留守在家,有的只在这里待一两个月就得回老家,没办法给安排长期工作。”
用司彧的话来总结就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他的战友里,家庭负担重,每个月工资一到账都要邮寄到家,甚至拆东墙补西墙的也不是没有。
单是司彧这些年借出去的钱,没有十万也有八万块了。
清歌惊讶:“这么多?那还还么?”
司彧摇头,“有的已经转业,还有的电话地址都换了,找不到。
也有按时还上的,大部分还是好的,但要不回来的烂账,也有三四万,所以这几年我是能不往出借,就不借了,”
谁也不是冤大头,借给你一次你不还,谁还会借给你第二次?
正说着,大门被拍响,一听声音,司彧就拧紧了眉头:“你先带孩子进去,我来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