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赵俣:爱卿生了个好女儿(第3页)
赵俣不觉得郭成在危言耸听。
经过李彦这些天派出探子摸排,赵俣得知,河北地区,也就几座军事重镇能有三五千完整编制的河北禁军,其它城池,包括一些比较重要的军事城池,多则七八百人,少则两三百人,而京畿地区的情况更遭,短时间内甚至都拉不出来五支超过一千人马的军队。
有人可能不解,京畿禁军加上河北禁军,纸面的的兵力三十几万,算上厢军、乡军,将近七十万,这么多军队全都哪去了?
这主要是,赵宋王朝的徭役繁多,处处都用人。
就是,京畿、河北地区和平的太久了,这两个地区的军队,包括主力禁军,已经全都不练兵了,他们被化整为零干杂活去了。像:维持当地治安,种粮食、种菜,养家畜、家禽、捕鱼,看林子,看坟场,修桥补路,治理黄河,大兴土木,等等……
举个例子:
就今天早上,赵俣收到河间知府曹表的奏章,他劝赵俣千万不要跟辽国开战。
曹表在奏章里说,河间府城里现在只有三千二百人,刨除看仓库、监狱等处的,以及必要的留守兵马,朝廷要是调河间府的军队参战,他只能抽掉出来一千九百人参战。
至于少的那些人马哪去了? 曹表在奏章里列得一清二楚。
简单来说就是,除了服各项徭役,剩下的人全都维持治安去了。
——在这个时代,没有警察系统,因此,地方治安,全都是靠军队来维护,因此,得把军队打散了,分配到各个村镇、街道和城市去维持治安。
要知道,河间府账面上的总兵力可是有三万。
但真到了要用的时候,竟然只能抽调出来一千九百人参战,连十五分之一都不到。
当然,这也是因为守方不可能全员参战。
可即便如此,这能参战的人马也太少了。
关键,河间府不是个例。
这些天,赵俣收到了太多太多这样的奏章,各地方守臣都在劝赵俣不要冒然开战,甚至有人都说出来,战之大宋必亡这样不吉利的话。
这其实就是封建王朝的宿命,和平久了,军队就不能用了。
好在,赵宋王朝这些年一直在跟西夏开战,这使得西北禁军(也就是西军)还是比较能打的。
要不然,赵宋王朝真是一点希望都没有了。
而现在,除了西军,不论是京畿禁军,还是河北禁军,包括江南禁军,这些年打得都只是一些小股土匪,或者小股农民起义军什么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枢密院已经给赵俣算过了,宋辽要是真开战,短时间内,京畿和河北两个地区,最多也就能集结七万人马,即纸面上的人马的十分之一。
关键,凑出来的七万人马,立即就能拿起刀枪打仗的,可能也就七千,剩下的大多都只能当啦啦队。
根据现有的情况,郭成给赵俣的建议是,继续从各个地区向河北调集军队,同时传下命令,不论哪里来的军队,都必须摆疏阵,对外至少虚报十倍,也就是虚张声势。
赵俣采纳了郭成的建议。
在郭成告退前,赵俣升郭浩为閤门祗候,并夸郭婷贤良温婉,他对郭成说:“爱卿生了个好女儿。”
郭成在心底大赞赵俣是圣君,为了安抚他们父子,连这么违心的话都能说出口,而且看这意思,赵俣应该会宠爱郭婷。
郭成在心中发誓,就算不为了郭氏崛起,只是为了他的女儿在后宫过得好一点,他也要尽心竭力地为赵俣效力。
郭成走后,赵俣陷入了沉思:“这军方有大问题啊,要军饷的时候一个人不少,这要打仗了,却又没有军队,这要是没有人捣鬼,才真的有鬼,嗯……不然,慢慢将京畿、河北包括江南的禁军精锐抽调出来组成新的禁军,剩下的,直接搞个警察系统,把他们中堪用的变成警察,甩给地方,以此来解决冗军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