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不道任鸟飞

第一百四十章 五女:赵俣就是一坨唐僧肉!(第2页)

 这除了那时宋军的军制问题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当时的北宋王朝不培养用于大兵团作战的战役级别的将领。

 那时北宋王朝的武将,不论你多高的级别,手下能直接指挥的军队绝对不会超过五千人马。

 这还只是账面上的人马,实际上,因为吃空饷等原因,可能连一半都不到。

 这就使得,那些武将表面上是“军长”、“师长”,真实作战指挥能力最多是个“团长”,甚至有可能只是一个“营长”、“连长”。

 这些武将一旦被拉上前线,参加几万人规模的大战役,需要他们运筹帷幄了,需要他们排兵布阵了,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他们平时干得都是营长、连长的活,突然给他们一个方面军总司令,他们立马就拉胯了,地图他们都看不懂,自然只能是被敌人吊打了。

 究其原因还是,那时的赵宋王朝,不信任武将,坚持以文治武



 这就使得宋军一旦集结起来打国战,都是一大堆武将带着各自手下的军队集结在一起,然后由一个文官来指挥他们作战。

 这要来的是范致虚这样只会纸上谈兵的纯文人担任统帅,十几万大军也是纷纷钟被几千金军给击败,要来的是李纲这样懂些军事的,则会晚一点被击败。

 为什么在李纲这样懂点军事的文人的指挥下,还是得吃败仗?

 那是因为他们的权力太小,没有指挥空间。

 一旦要打大仗,就是朝堂上的那些不懂军事的文人瞎指挥,有时候,敌人如丧家之犬一样跑了,不让你追击,有时候,明明是敌人的诱敌深入之计,又非逼着你出战。

 这样的例子在两宋时期太多了,甚至有太多的大将都是因此而败亡的。

 有了这些血淋漓的教训,赵俣又怎么能不建四辅,搞出四个可以打大仗的大军团?

 于是,尽管曾布有些犹豫,担心刚刚才勉强压下去的冗军问题再度出现,但在章惇的支持下,赵俣还是颁布了建设四辅新军的圣旨。

 值得一提的是,计划中,这四辅新军的装备还是旧式装备为主(赵宋王朝的火药武器和神臂弓还没有这么大的产能,目前不可能给这么多军队列装),但其组织架构却是新军的模式,也就是全都采取李琳所设计的双首长制和以文人充当监军的新制度。

 四辅大将和四辅都监都是赵俣亲自挑选的。

 北辅大将种朴,都监孙路;

 西辅大将王赡,都监张询;

 东辅大将高永年,都监范纯粹;

 南辅大将王愍,都监孙览。

 这四辅都监,在西北的一系列战事中,全都充分证明过他们自己,各个文武双全。张纯也一一分析过他们,认为他们的能力和忠诚全都没有问题。

 而四大将,除了老将王愍以外,另外三大将在历史上要么为国战死、要么不堪受辱自缢而亡,都是不畏生死且能征善战的大将,绝对可以担当大任,而老将王愍更是以一己之力率领两千兵甲不全的宋军死战不降最终抵挡住了大几万夏吐联军攻打的猛将。

 这八个人中,自然是以章惇的亲信为主,像孙路和张询,都是章惇的铁杆儿亲信,后者更是章惇的妹夫。

 这也方便将来章惇指挥这四辅新军作战。

 不过,赵俣也没有将这四辅新军全都交到章惇的手上,甚至没有全都交到新党的手上。

 范纯粹是范仲淹的第四子,新任旧党宰执范纯礼的四弟,根正苗红的旧党。

 ——元祐年间,西夏入侵泾原路,范纯粹遣将曲珍救援,曲珍疾驰三百里,在曲律大破夏军,捣毁横山,夏军遁去。此外,范纯粹在知庆州、延州等地时,积极修筑堡寨,加强边防防御,为巩固北宋西北边防做出了贡献。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

 而孙览的兄长是元祐大臣孙觉,他本人同样对新法不太感冒,也属于旧党。

 ——早年,在机缘巧合之下,孙览到了章惇手下,给章惇开边梅山出谋划策,当时,他展示出来了非常优秀的军事素养,为宋神宗时期的西南开边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他被调到西北,表现得依然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