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花石纲来了
…
之所以逼西夏先动手,真不是赵俣讲究先礼后兵。免费看书就搜:我的书城网 wodebooks.com
而是,三十年前宋神宗已经发动过五路大军全面伐夏,试图一举灭夏,进行国运之争,证明了,如此灭夏,不可行。
宋夏之间道路艰险,有横山山脉以及“瀚海”戈壁滩和毛乌素沙漠,当时宋军的后勤主要依靠人力搬运,效率低下。一个役夫挑运的粮食仅能支撑一个士兵向西夏境内推进九天,二十到二十五万民夫最多能支撑三十五万宋军前进三百里左右,到达极限距离后,宋军就没有继续前进的能力,且粮道还屡遭西夏袭扰,导致军粮不足。
同时,西夏又采取坚壁清野的政策,使深入敌境的宋军难以获取补给。宋军在攻城时,缺乏攻城器械,屯兵坚城之下,围攻灵州十八日不克,反而被西夏军放黄河水灌淹营地,遭受重大损失。
加上,赵宋王朝这边指挥协调不畅、战略战术失误、用人不当、时机选择不佳等原因,一仗下来,王安石变法的成果,几乎就被打没了。
——当时,陕西一年的开支暴增到了三千三百多万缗。
结果,因为没能打赢那场关键战争,宋神宗后来郁郁而终,高滔滔和司马光率领保守的旧党彻底否认了王安石变法,想要把宋神宗、王安石君臣打下来的疆土全都还回去,一战差点断送了赵宋王朝的国运。
有些人常有个错觉,认为赵宋王朝的军队比西夏多。
实际上,赵宋王朝的军队虽然也不能说少,但单就陕西战场来说,宋军的人数,始终都不如夏军多。
西北六路的禁军、厢军、乡军以及其家属加一起,最多时,大概也能有三四十万。
但因要防守漫长的边境线,兵力分散在广阔的战场上和离散的堡寨中,其兵力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而西夏方面,虽然人口疆域远不及赵宋王朝,但其国家动员力却是赵宋王朝远远无法相比的。
众所周知,西夏是由党项人建立的国家。
而党项人直至其建国初期都还残留着大量的晚期原始社会的特制。
所以,在建立国家后,西夏的基层一直存在着两种组织结构,也就是以汉人为主体的乡里制和以番人为主体的部落制。
西夏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乡里制升级成了一种类似于赵宋王朝的保甲法的制度,也即以十户百姓为一甲,五甲为一小监,两小监为一迁溜。
这保甲法正是宋神宗和王安石为了弥补赵宋王朝的募兵制的动员能力低下,而对全民皆兵制度的一种尝试,后来便被西夏学了去。
在战时,保甲法这种征兵制不做人的程度,常常能表现出古代王朝最黑暗的一面。
同时,西夏的部落制也保留了下来。
这种部落中残存着大量原始社会的生活形态。
而部落兵从来都是最容易动员的。
在其下的部落奴隶更是没啥人权。
结果,原始社会的认知,配上中古时代的制度,自然就形成了西夏这恐怖的全民皆兵的动员能力。
从小梁太后主政西夏时起,直至小梁太后被辽国使臣给鸩杀,西夏几乎每年都要攻打赵宋王朝。
而西夏每一次发兵,动辄便是数万乃至数十万的兵力调动,次次雷霆万钧。
西夏军队又备战多年,拥有大量骑兵,运动速度快,熟悉地形,擅长打伏击战和骑兵战,具有主场优势。
而赵宋王朝的军队还是以步兵为主,机动力较差,在与西夏骑兵作战中往往处于劣势。
早在范仲淹时期,就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他在对西夏作战时,主张不轻易与西夏进行大规模的正面决战,而是通过加强边防堡垒建设,训练士兵,利用小股部队进行灵活的出击和骚扰,破坏西夏的军事行动和后勤补给等,以逐步消耗西夏的实力。
到了章楶时期,被后世称为“北宋时期最能打的文人”的章楶,更是提出了“浅攻扰敌”和“堡垒推进”的作战策略。
何为“浅攻扰敌”?
就是依托宋军在西北的六路基地,在宋夏边境发动小规模的进攻,扰乱当地党项族人的生产生活,让他们不得安宁。
而“堡垒推进”,则是在宋军实际占领区域的边缘,修建大量易守难攻的堡垒,逐步向西夏腹地渗透,并以此为跳板,不断对西夏发起新的进攻。
这两个策略可谓切中西夏的死穴。
西夏地处偏僻,经济基础薄弱,党项人善骑射而不擅长攻城。
宋军修筑堡垒,就等于给西夏套上了一个越收越紧的绞索,逼得西夏军队不得不主动出击,在攻城战中,无限消耗其战争能力。
而宋军则可利用堡垒的优势,以逸待劳,集中兵力歼灭西夏军队。
“浅攻进筑”战略战术,可是赵宋王朝历代能臣,身临前线,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克夏制胜的军事理论。
最终经过历史检验,也证明了这是攻灭西夏
最有效的手段。
但这个战略,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得逼西夏主动来打,赵宋王朝才能不断消耗西夏的国力。
还有,赵俣的神机军和四辅新军还没有练好,现在不是跟西夏全面开战的时机。
所以,赵宋王朝现在才继续用“浅攻扰敌”和“堡垒推进”压缩西夏的战略空间,消耗西夏的战争能力,等待一举消灭西夏的时机到来……
……
延福宫工地。
今日无事的赵俣,带着袁倾城等人前来看看进度。
为了建造延福宫,户部和工部出面,将拱宸门外的内酒坊、裁造院及油、醋等库全都移走,又迁走了两座僧寺、两个军营,而作为延福宫的用地。
经此扩建,赵宋王朝的皇宫将达到周回九里十三步,虽然还是历代大王朝中最小的,但怎么也比原来强出不少。
得知赵俣来了,负责延福宫建设的赵佶、李诫等人,赶紧前来迎接赵俣。
“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赵佶、李诫等人大礼参拜道。
“免礼平身。”赵俣说。
接着,赵俣就问起自己最关心的事:“你二人上奏章言,水泥有了重大突破,速带朕去看。”
赵佶和李诫听言,边在前面带路、李诫边说:
“此事还得感激麻皇妃,她给我等留下的水泥研发方向中明言水泥烧制需要极高的温度,我等想到,陶瓷烧制温度可达到较高水平,定窑、汝窑等名窑烧制瓷器的温度更高,此外,我大宋在冶金等领域也有发展,对高温技术的掌握有一定积累,我工部便以此为基,研发出了水泥窑……”
李诫说得简单,但实际上,工部的人在水泥的研发上付出的艰辛,根本不足为外人道也。
就说一样,因为没有对材料成分进行精确分析和配比的能力,工部的人在研发水泥的配比上就不知道试验了几万次。
好在,麻晓娇在现代接触过各种材料,对其性能有一定的了解。穿越到北宋后,她能识别出制作水泥的关键原材料,如石灰石、黏土等。并且,她利用自己的知识,提出了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处理的方向,以及如何能达到制作水泥的要求。
有了这些作基础,工部才能仅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便在水泥的研发上,取得如此巨大的突破。
赵俣亲自看过工部研发出来的水泥,又亲眼看了他们做的试验以及用这种水泥浇的混凝土,确认了工部研发的水泥虽然还远远比不上后世的水泥,但已经比之前麻晓娇他们搞出来的水泥强出很多了,甚至都能勉强一用了。
赵俣当场就给李诫加官进爵,同时,所有在此事上立功之人皆有升赏。
过后,赵俣说:“这水泥,实为我大宋建筑之革新利器,可令宫室坚固耐久,百姓居所亦能因此得以改善,免受风雨侵扰。朕观之,心生欣慰,实乃国之大幸,民之福祉也。”
袁倾城在一旁补充道:“水泥之用,若广而推之,不仅宫室受益,道路、桥梁、水利等皆可因此变得更加坚固耐用,对我大宋发展,实有不可估量之益。”
赵俣闻言,装着眼前一亮,说道:“爱妃所言极是,此等良材,当广为应用,造福万民。朕欲下旨,令工部尽快将水泥炼制之术推广至全国,凡需用之处,皆可酌情采用。”
李诫等人听言,无不欣喜不已!
“臣等已着手准备,将水泥炼制之术编纂成册,以便流传后世,惠及子孙。臣等亦将加强研发,力求使水泥炼制之术更加完善,以应国家之需。”李诫说。
“大善。”赵俣说。
等赵俣看完水泥,赵佶很殷勤地将赵俣请到了一旁的临建中去看他已经画好的延福宫的图纸。
一来到临建当中,赵俣就被墙上那数以千计的图纸给震撼到了。
赵俣的目光在图纸上缓缓游移,发现每一处细节都似乎蕴含着匠心独运的巧妙。
整体来看,延福宫的设计图,繁复而不失雅致,既有原来赵宋王朝宫殿的庄重威严,又融入了新颖的布局与构思,令人叹为观止。
说老实话,赵佶的艺术水平,真不是吹的,抛开他美轮美奂的设计不说,就他的这些图纸,随便拿一张去后世,都够赵俣吃穿不愁的了。
很显然,这延福宫倾注了赵佶大量的心血。
“端王这设计,确实宏伟壮丽,只是不可取。”赵俣不无遗憾地说。
赵佶听言,心中一紧,连忙问道:“莫非有何不妥之处?”
“朕观之,虽甚好,却极尽奢华,必耗时费力,恐劳民伤财,非国家长久之计,故不可取也。”赵俣说。
“陛下忧心国事,实乃社稷之福。然延福宫之建,非为一己之私,实为彰显我大宋威仪,振奋民心。此钱不可省也。”
“且延福宫之建,亦可带动工匠技艺之提升,促进相关行业之发展,对百姓亦非全然无益。臣以为,关键在于把握分寸,勿使奢华之风盛行即可。”
“再者,陛下若想推广
水泥,定然要有实例以安天下人心,普天之下,可有比一座皇宫更有说服力之物?”
看得出来,赵佶不想更改他绝妙的设计。
不想,赵俣根本不给赵佶面子,直截了当地将赵佶的说辞给否定了:“只是一住处而已,无须这般精美。建材亦就近取之即可,像你这要从苏、湖二州采太湖石四千六百块,太过铺张浪费。”
这太湖石正是赵佶的得意之处,他以为,赵俣这个土鳖,根本就不知道这太湖石有多美,才拒绝用太湖石的。
所以赵佶连忙跟赵俣说:“陛下或不知,这太湖石极美,乃修建园林不二之物,讲究“瘦、皱、漏、透”……”
此刻的赵佶,对太湖石是那么痴迷。在他看来,要是不用这太湖石来装饰延福宫,绝对是赵俣的巨大损失。
袁倾城听不下去了,劝谏道:“官家,此恶源断不可开……”
袁倾城此言一出,赵佶脸上的不悦之色一闪而逝。他很想说,你一个深宫妇人,懂什么,也敢对我的设想指手画脚,再者说,一些破石头而已,又能值多少钱?
可赵佶不敢,因为看着袁倾城就比他跟赵俣亲近。
袁倾城继续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此例一开,必人人效仿,恁地时,为获取花石,官员或不惜破坏百姓房屋、坟墓,强取豪夺。更有甚者,许多百姓因花石而倾家荡产,小小花石将耗费巨额财政资金,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导致国库空虚,激起民怨,动摇我大宋统治根基。”
袁倾城所说的,别说赵佶和一些弄臣觉得太过夸张,就连在场的一些旧党官员都觉得袁倾城有些过了。
‘一些石头而已,也至于如此上纲上线?’
‘袁皇妃比谏官还苛刻,此类女子多半不会被君主长期喜爱,恐怕很快便会失宠。’
然而,让在场之人没有想到的是,赵俣竟然对袁倾城的谏言不吝夸赞:“爱妃真贤妃也,所言极是,此恶源断不可开,今我大宋百废待兴,岂可将钱财花在大兴土木上,省下这钱,给百姓免税,方是治国之道。”
袁倾城不是张纯,不然,此时抓住赵俣的口误跪地谢恩,她立马就能高升为四妃之一的贤妃,而她只是很欣慰地一拜:“官家圣明。”
随后,赵俣下旨:修建皇宫所需建材,只得从京畿地区就近寻找,或跟民众公平购买,任何人皆不得借此事扰民,不然从重从严处罚。另外,延福宫不需要规划太大的园林、水系,有一点点缀一下即可,至于多出来的空地,要么多建房屋用来改善宫人的住宿情况,要么用来建不烧钱的广场,以供宫人锻炼身体用……
……
……
求手里有月票的兄弟,再给我投几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