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壤小小亦木之
第799章 耕体细化
刺季一月上旬。
部落的“苜蓿草场”正式培育完成。
普遍采用1级b类沃土,会让苜蓿的生长周期略微缩短,植物蛋白含量明显提高。
而部落有关耕种土壤的等级划分,也做了明确标准表格。
耕种土壤层次分为:耕土、沃土、灵土。
每个层次分3级,3级最高。
当然,在灵土之上,其实还有一个“秘土”。那种一般是诞生“魔药”“古药”的福地,目前人力难以复刻,所以不计入专业等级划分。
而A、b、c、d...这些分类,主要是针对“黑土”“红土”“沙质”“硬质”“生机类”“元素类”这些不同特性的组合。其中b类,属于“沙质生机类黑土”。
在明确的划分后。
部落便开始对不同耕作用地做了要求。
比如,农业局一般规模化耕地,要求不低于耕土2级。
比如,试验田,要求不低于沃土1级。
苜蓿草场培育成功的消息,如一阵风般迅速传遍了整个部落。
因为大规模养殖即将起步。
一旦成功,不仅肉价会大大降低,肉质会逐步提高,甚至平民也会获得饲养牲畜的资格。
而畜牧下放民间,同样也是为了后期“御兽业”在做铺垫。
当然了。
这苜蓿也只是一个方面。
耕土的等级体系出现后,部落对外搜刮,也将更加规范化。
刮地皮,哪些值得刮,怎么刮;哪些不值得刮,或者不好刮。
而刮来的这些“耕土材”,如何搭配,如何培养,最终培养成哪一类土,用作什么用途,也将更有章法。
就比如,对岸的“黄沙土”,上游的“高钙土”,掩护区外围的“沙质黑土”,以及河岸的“褐色淤泥”按照一定配比组合,定期进行翻挖,灌入灵水,使其定质。
随即种植一些“牙草”,将其中部分重金属和容易堵塞空气的胶质给吸收掉。
而当牙草成熟,就可以将其全部拔出,仅留下其尖端汁水充足的部分掩埋,充当一期绿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