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壤小小亦木之

第811章 丛林并非唯一法(第3页)

若是放到马尔提雅这种国家,谁会管你这少数群体,自己不适应环境早早淘汰了好,别污染自家奴隶的基因才是重点。

部落会管这种事情,完全就是黎木慢慢构造的管理框架,为了“道德”,为了“凝聚力”,为了“可能性”。

有些行为看似“高效”,看似“聪明”,其实本质只是在“趋利避害”,在“逃避”。

人性如此,总会选择“收益比”最高的路。

电子如此,总会选择低电阻的通路前进,选择更高“比例”的能量表达。

引力如此,总会贪婪地吸引一切,质量越大,就越迫切。

这是人类的认识的规律,也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遵从。

可这世界,真的百分百如你所看、所感、所验证的那般?

整个人类看似有唯心、唯物之分,可实际上,只是一个“我思故我在“套在另一个“我思故我在”之上。

层层剖析之下。

不过是,是大的“我思”,还是小的“我思”。

又或者说,是上层规律,还是下层规律。

但目前,至少以人类的角度看来。

越是上层的规律,越是成长出“芽尖儿”,对人类的促进越大。

虽然下层的“趋利避害”的确也符合逻辑。

但更高层的“趋利避害”带来的远瞻利益,同样符合逻辑,且能带来更多财富。

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会让部落成长,会让人员成长,也会保留一部分特殊的基因,基因丰富,人才会丰富,可能性才会丰富。

优胜劣汰是规律,但保护同族弱者,保护基因的可能性,又何尝不是一种欲望,一种需求,一种规律?

这便是群居动物,他们会让“丛林法则”,不再那么的“丛林”,转而变得更加“社会”。

无论“丛林法则”,还是“社会法则”,都遵循着“人类认识的自然法则”。

孰优孰劣?

或许在自然面前没什么区别。

可比起那些一直宣扬丛林法则,企图让群居智慧的逻辑倒退回野蛮版的弱肉强食,或是故步自封的。

以黎木的角度来看,作为从“丛林法则”上长出来的“社会新芽”,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