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壤小小亦木之

第1081章 体系实验(第2页)

 而部落打开思路,除了法杖,还可以用毛笔、浮尘,甚至筷子,作为“咒笔”。

 单词勾画的字符越多,所能进行的搭配越复杂丰富,所可达到的效果越广越强。

 只是,这体系本身难度就不小。

 需要一边维系精神力稳定输出,一边维系已经勾画完的咒符部分,一边结合身体勾画。最后再激发。

 需要有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有较强的“魔力应用”能力,有较强的“凌空写字”能力。

 语言“理解”,不止是字面意思的理解,更是深层的体悟与融合,所谓“字如其人”。而也只有“理解”,也就是掌握一个咒符,才可能将其勾画释放出来。

 只不过,因为部落不在魔法神系庇护之下,所以魔法学长带来的咒符,一个都用不了。本来都打算放弃了。

 还是德康建议试试篆书,自主进行本土化改进,这才有了现在的成果。

 但即便是篆书,普通族人想要在“言灵”与“符文”层面上掌握,也挺难,这种感觉就跟“炼化文字”似的。

 前面试了几个文员,都画不出来,仿佛被文字本身的灵性拒绝了一般。

 直到德康的助手参与实验。他只是对“炎”的灵性有初步掌握,目前仅能简单绘制最低级的爆炎符。

 可他却成功了。

 纵然画出来的字符有些歪歪扭扭的半透明,也缺了几分神意(部落改称为“真意”)。可他的的确确画出来了,并成功激发了。

 有了这件事情做榜样。

 整个研究所又重新把所有已获得体系,重新过了一遍。

 虽不说有什么大的收获。

 但还是找到了一个新的可改进流派。

 这个流派以“手势”为主,是“咒符”流派的前身。

 通过动作沟通神意,引发魔法效果。

 举个例子,比如基督教那种点三下叫一声“阿门”的行为,就可以算作“手势”流派。

 但因为“手势”流派,过于复杂,整的跟手语似的,叽里咕噜要表达半天,才能有效果。明明能用嘴,能写字解决的,谁愿意手舞足蹈半天?再说了,真的要说起舞,那又完全比不了献祭流、祭祀流大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