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善意

清晨的公交站台,她弯腰捡起被风吹落的公交卡,卡套上印着个笑眼弯弯的小姑娘。等了两站,终于在拥挤的车厢里看到那个急得泛红眼眶的老太太。“阿姨,这是您掉的吧?”老太太攥着卡连声道谢,临下车前塞给她一颗水果糖,玻璃糖纸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

 中午去便利店,她把糖纸扔进分类垃圾桶时,瞥见保洁阿姨正费力够着高处的空瓶。“我来吧。”她踮脚取下递过去,阿姨接过时顺手多给了她一张湿纸巾:“刚拖完地,当心滑。”

 傍晚加班到天黑,她发现楼下保安师傅在给冻得瑟瑟发抖的流浪猫喂热水。“这猫跟着我好几天了,”师傅搓着手笑,“明天带点旧棉絮给它搭个窝。”她想起办公室有没用完的纸箱,第二天特意抱下来,师傅眼里的光比路灯还暖。

 周末去公园,她看到个小男孩蹲在地上哭,手里的风筝线断了,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她刚想帮忙,旁边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姑娘已经跑去找来园丁的长杆,两人踮着脚举了半天,终于把风筝够下来。小男孩破涕为笑,把口袋里的小饼干分了她们一半。

 风把饼干的碎屑吹向草地,有只小蚂蚁正拖着比自己大两倍的面包屑艰难挪动。小姑娘蹲下身,轻轻把面包屑挪到蚂蚁洞附近,然后拉着她的手跑向远处——那边,一群孩子正围着老爷爷学放风筝,风筝线在夕阳里拉出长长的金线,像一串被拉长的山意,一头连着过去,一头奔向将来。

 续写善意

 那串在夕阳里闪着光的风筝线,像一根无形的引线,把善意的涟漪一圈圈荡开去。

 小姑娘叫林溪,刚上三年级。那天帮小男孩够下风筝后,她把分来的小饼干仔细包好,塞进书包最里层。放学时路过小区传达室,她想起张爷爷总说自己牙口不好,便踮着脚把饼干放在了窗台,压上一张画着笑脸的便利贴。张爷爷守传达室三十年,每天清晨把报纸按楼栋分好,傍晚帮晚归的住户留门,看见谁家门口的快递歪了,总会顺手摆整齐。此刻他正戴着老花镜核对包裹单,瞥见窗台上的饼干,嘴角的皱纹顿时堆成了花。

 林溪的妈妈是社区医院的护士,这天值夜班时遇到个特殊的病人。老太太半夜突发心绞痛,被邻居扶着来急诊,掏遍口袋却没找到医保卡。“先看病!”护士长当机立断,安排做心电图、吸氧,等家属赶来时,病情已经稳住了。家属要补挂号费,护士长摆摆手:“老太太平安就好,下次记得带卡。”凌晨换班时,护士长发现护士站多了一篮刚摘的草莓,沾着晨露,篮子里压着张纸条:“感谢救命之恩,自家种的,甜。”

 送草莓的是老太太的儿子,姓王,开着家修车铺。这天上午,一个骑电动车的姑娘来补胎,急着赶去面试,掏钱包时发现手机不见了。“姑娘别急,”老王递过自己的手机,“先用我的打个电话,车胎我给你加急补。”姑娘借手机打通了自己的号码,是早餐摊的阿姨接的,说刚才收摊时捡到个手机,正等着失主来领。等姑娘取回手机赶回来,老王已经把车胎补好,还免费给车链条上了油:“面试顺利,路上慢点。”

 姑娘叫苏晓,是家设计公司的实习生。面试结束路过街角,看到个环卫工蹲在地上揉膝盖,扫帚斜靠在垃圾桶边。最近降温,老人手上裂了好多口子,沾着泥土的手套磨出了洞。苏晓想起包里有妈妈给的护手霜,赶紧掏出来递过去:“大爷,这个您试试,能润点。”老人愣了愣,接过时手都在抖:“姑娘,这太金贵了……”苏晓笑了笑:“不贵,您每天把街道扫这么干净,才是真的辛苦。”

 环卫工姓刘,负责这片街区已经十五年。下午清扫时,他看到个背着画板的学生蹲在路边哭,画夹掉在地上,里面的素描纸散了一地,最上面那张画的是街角的老槐树,却被雨水打湿了一半。刘大爷把自己的塑料布递过去:“孩子,先把画盖好,我这儿有干净的塑料袋。”他帮着捡画纸时,发现学生的颜料盒摔裂了,红颜料顺着指缝往下滴。“前面文具店的老李人好,”刘大爷指了指路口,“你去说是我让来的,他准能便宜点给你换个新盒子。”

 学生叫周舟,是美术学院的新生。换了颜料盒回到画室,发现同桌正对着一幅画发愁——那是幅参赛作品,刚才不小心被打翻的墨汁污了角。周舟想起老师教的补救方法,取来金色颜料,在污渍处画了只展翅的蝴蝶,墨色的底衬着金色的翅膀,反倒成了画里最亮眼的一笔。同桌惊喜地抱住她:“周舟,你太厉害了!等作品获奖,我请你吃大餐!”周舟笑着摆手:“不用,能帮上忙就好。”

 后来那幅画真的得了奖,同桌把奖金分了一半给周舟,周舟却用这笔钱买了些画具,寄给了山区的希望小学。她在包裹里放了张纸条,说自己曾经得到过很多帮助,现在想把这份善意传下去。负责收发包裹的老师叫赵静,在山里教书快十年了。收到画具时,她正给孩子们上美术课,黑板上用粉笔画的太阳歪歪扭扭,孩子们手里只有半截铅笔头。

 赵老师把画具分给孩子们,最小的那个女孩拿着蜡笔,在纸上画了一串手拉手的小人,每个小人头顶都顶着个太阳。女孩叫丫丫,父母在外打工,跟着奶奶生活。这天放学,她看到奶奶在给邻居缝补衣服,老花镜滑到了鼻尖上,穿针穿了半天也没穿进去。丫丫跑过去,踮着脚帮奶奶把线穿好:“奶奶,我帮您扶着,您慢慢缝。”邻居阿姨笑着往丫丫兜里塞了颗糖:“这孩子真乖,跟她奶奶一样心善。”

 丫丫的奶奶姓陈,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这天傍晚,她去村口接从县城回来的年轻人,那人背着大包小包,手里还拎着个保温桶,说是给村里的张奶奶带的药。张奶奶腿脚不便,儿子在外地工作,陈奶奶每天都会去帮着烧壶热水、扫扫地。两人走到张奶奶家院外,就听到里面传来咳嗽声。推门进去,看到张奶奶正坐在炕头织毛衣,毛线球滚到了地上。“婶子,该吃药了。”年轻人把保温桶递过去,陈奶奶则拿起毛线球,帮着把散开的线头接好:“天凉了,这毛衣织得正好,穿在身上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