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善意(第3页)
这位盲人阿姨姓赵,是位退休的按摩师。以前她总去社区服务中心给老人免费按摩,现在腿脚不便,就教邻居家的小姑娘认穴位。小姑娘叫甜甜,妈妈是外卖员,总担心女儿放学后没人管。赵阿姨便让甜甜每天来家里写作业,还教她简单的按摩手法:“等你妈妈累了,就给她按按肩膀。”甜甜学得认真,周末真给妈妈按了肩,妈妈抱着她哭了好久,说女儿长大了。
甜甜的妈妈送外卖时,遇到个冒雨送餐的同行。对方电动车没电了,急得在路边转圈,手里的餐盒眼看就要超时。“我帮你送吧,正好顺路。”她接过餐盒,把自己的雨衣分了一半过去,“你先找地方充电,别淋感冒了。”等她把餐送到顾客手里,对方看着她淋湿的头发,非要多给二十块钱:“姑娘,辛苦了,买杯热饮暖暖。”她笑着退回钱:“这是我们该做的,您满意就好。”
顾客是位程序员,加班到深夜才点餐。他看着外卖员消失在雨里的背影,想起自己刚工作时,也总被陌生人的善意打动。有次加班到凌晨,便利店店员多给了他个加热的包子,说“年轻人别熬坏了身子”;有次赶项目忘了接孩子,邻居阿姨主动把孩子接回家,还做了晚饭。他打开电脑,把刚写好的代码开源了——那是个帮助残障人士便捷使用手机的小程序,他想让更多人感受到科技里的温暖。
这个小程序被一家公益机构注意到,负责人联系程序员,想合作推广。负责人姓郑,多年来一直帮困境儿童找助学名额。这天她去乡下走访,看到个小女孩在山坡上放牛羊,手里却攥着半截铅笔,在石头上写写画画。“你想上学吗?”郑姐蹲下来问。女孩怯生生点头,说爸爸病了,妈妈要种地,家里没钱供她读书。郑姐掏出笔记本记下信息:“姐姐帮你找学校,以后你就能坐在教室里写字了。”
女孩叫朵朵,后来真的被安排进了镇上的小学。开学那天,她背着新书包,手里攥着郑姐送的字典,走到校门口时,看到个小男孩正蹲在地上哭——他的新球鞋被泥水泡湿了,怕被妈妈骂。朵朵想起郑姐说的“要互相帮忙”,便把自己的塑料鞋套拿出来:“给你,套上就不会湿了,我家离得近,不用穿。”小男孩擦干眼泪,把口袋里的弹珠分了她一颗:“这个给你,是我最宝贝的。”
小男孩的爸爸是校车司机,每天接送孩子们上下学。他总记得儿子说的“那个送鞋套的小姑娘”,每次看到朵朵在站台等车,都会多等两分钟,怕她走得慢赶不上。有次下大雪,路不好走,他特意绕路把住在山脚下的朵朵送回家,看到朵朵家的窗户纸破了,第二天就从家里带了块塑料布,帮着糊好:“这样冬天就不冷了。”
朵朵的妈妈看着糊好的窗户,心里暖烘烘的。她把家里种的南瓜摘了几个,送到司机家里,却发现司机的妻子正对着一堆没剥的玉米发愁——丈夫出车祸腿伤了,家里的农活没人干。朵朵妈妈挽起袖子:“妹子,我帮你剥,人多快。”她还叫了村里几个妇女来帮忙,一下午就把玉米剥完了。司机妻子拉着她的手说:“姐,你真是救了我们家啊。”
司机妻子是村里的小学老师,腿伤的丈夫恢复后,想做点小生意补贴家用,却没本钱。学校校长知道后,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你先拿去用,等赚了钱再还。”校长还帮着联系了镇上的超市,让他们收司机家种的蔬菜。司机每次送菜去超市,都会多带些新鲜的给校长:“哥,这菜没打农药,给孩子吃放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校长的女儿在县城读高中,有次考试失利,躲在操场角落哭,是同桌默默递来张纸条,上面写着:“我上次考砸了,你给我讲的题帮了我大忙,这次我给你讲吧。”同桌是个农村来的女孩,成绩好却总舍不得买辅导书,校长的女儿便把自己的书都整理出来,写上笔记送给她:“这些你用得上,咱们一起加油。”
两个女孩后来都考上了大学,一个学了医,一个学了教育。学医的那个总记得,小时候发烧,村里的赤脚医生背着药箱走了十几里山路来给她看病;学教育的那个忘不了,冬天没有手套,老师把自己的毛线手套摘下来给她戴。她们在大学里成立了支教团,暑假去偏远山区支教,教孩子们读书,给他们检查身体,把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善意,一点点播撒在更广阔的土地上。
支教团在山区遇到个老猎人,猎人看到孩子们没见过山外的世界,便每天清晨带着他们看日出,讲山里的故事。他还把自己打的野味分给孩子们,却坚决不收支教团给的钱:“我年轻的时候,迷路困在山里,是个过路的学生给了我半个馒头,不然我早没了。现在该我报恩了。”
那天的日出特别美,金色的阳光漫过山顶,照亮了孩子们的笑脸,也照亮了老猎人鬓角的白发。有个孩子指着天上的云说:“老师,你看那云像不像风筝?”大家抬头望去,那朵云真的像只展翅的风筝,在蓝天上慢慢飘着,像在追寻着什么,又像在守护着什么。
其实它追寻的,是散落在人间的善意;它守护的,是那些被善意温暖过的心房。就像山间的清泉总会汇入江河,江河终会奔向大海,那些看似微小的善意,也在不知不觉中汇聚成河,流淌过城市与乡村,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让每一个走过的日子,都带着暖暖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