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异常处置(第2页)

 

邹善忽然开口:“萤火虫风筝得装小灯。”他从后视镜里看了眼林夜,目光在他耳后的碎发停了停,那里沾着点黄竹的碎屑,“夏侯说仓库有迷你电池,比拇指还小,能亮一晚上,再找块荧光布,是剧团演《夏夜》剩下的,晚上飞起来像串星星,还能防水,不怕露水。”夏侯杰在副驾点头,训练服的领口被风掀起,锁骨的旧疤在夕阳里泛着暖光,像块被蜜浸过的老玉:“我再找些细铜线,是修对讲机剩下的,软得能弯成圈,能把灯串起来,像萤火虫的光带,绕在翅膀上,飞起来一圈圈亮,肯定好看。”

 

林夜看着窗外掠过的江水,水面被夕阳照得像泼了杯蜂蜜水,货轮驶过的航迹像根搅糖棒,在水面上划出长长的纹路,慢慢融进远处的暮色里,暮色像层薄纱,轻轻盖在江面上。他忽然觉得,所谓重生,或许就是这样——曾经握刀时绷起的肌肉,如今能稳稳削出比蝉翼还轻的竹骨;曾经沾过血的指尖,如今能捏起比糖霜还软的饼干模;曾经只能在刑场听风声的耳朵,如今能分辨出翅膀“哒哒”的节奏、铜铃“叮铃”的韵律、孩子追影子的“咯咯”声。

 

这些细碎的声响和味道,比任何法术都更有力量。就像这江水,不管流过多少礁石险滩,总会带着满船的风筝、甜香和笑声,稳稳地往前淌,把所有暖都铺向很远的未来——远到能让每只风筝都飞得安稳,让每块饼干都烤得香甜,让每个清晨的技术部,都飘着蜂蜜和阳光的味道。

 

巡逻艇的马达声渐渐低沉,最终停泊在安全局临江的专用码头。江风依旧带着水汽,但少了流动的绿光,空气中萤火虫风筝那独特的“沙沙”微响也消失了,只剩下夜虫的鸣叫和远处城市的低语。

 

“到了,小懒虫们。”夏侯杰的声音带着笑意,他轻松地将沉重的线轴扛在肩上,另一只手拍了拍还靠在他腿边打盹的林昼的脑袋。林昼迷迷糊糊地“唔”了一声,小手还下意识地抓着夏侯杰训练服的下摆,被林夜轻轻牵开。

 

邹善拎起那个装满了“宝藏”的帆布包,里面除了风筝、饼干和鹅卵石,还多了夏侯杰拆下来的几颗备用灯珠。“回去把风筝收好,星光布的方案明天再细化。”他看向林夜,目光温和,带着技术负责人特有的严谨,“开关的设计草图,睡前发我终端。”

 

“嗯。”林夜点头,指尖在空气中轻点,一个极微小的光点闪了一下,随即隐没——他已经将“萤火虫开关”的初步构想连同竹骨结构的调整建议,无声地传入了邹善的个人终端。这种“嫌手动输入麻烦”的小法术,在技术部早已是心照不宣的秘密。

 

回到技术部,暖黄的台灯还亮着,空气里残留着饼干烘烤的麦香和荧光布特有的草木气息。夏侯杰小心翼翼地将风筝挂在工作台旁特制的支架上,荧光布翅膀微微下垂,边缘的磷光丝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绿晕,仿佛一只休憩的夜光精灵。林昼则迫不及待地将捡来的鹅卵石摊开在窗台上,借着台灯的光,用小刻刀笨拙地模仿着萤火虫的形状,嘴里还念念有词:“这颗刻眼睛…这颗当肚子…”

林夜没有立刻休息。他走到自己的工作台前,台面上还散落着一些细铜线和微型电路板。他指尖拂过,那些散乱的零件像被无形的梳子梳理过,瞬间归类整齐。他拿起一块巴掌大的平板,指尖在上面快速勾勒,青竹削成的骨架、星光布的纹理、星形灯串的排布、微型电机的安装位置……关于星星风筝的构思,如同星轨般在屏幕上清晰浮现。

 

第二天清晨,技术部的宁静被内线通讯的蜂鸣打破。邹善放下手中正在打磨的竹骨,按下了接听键。全息投影在中央工作台上方展开,安全局行动部部长严肃的面容出现。

 

“邹工,夏侯队长,有情况。”部长的声音低沉,“‘夜莺’小组在城北废弃工业区边缘,捕捉到异常的微弱能量波动,形态不稳定,特征类似……非标准法术残留。波动区域有近期人为活动的痕迹,目标不明,意图不明,初步评估有潜在风险。需要技术部支援现场勘查,确定能量源性质及潜在威胁。夏侯,你带一小队负责现场警戒和支援邹工。任务等级:c(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