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街头练摊(第2页)




    而继续念下去,拿到毕业证入职传统车企怕不也是几年后就被裁员,那还不如肄业自谋出路了。



    本来也不是很想上班的他果断离开了校门创业,练摊做点“小生意”。



    是的,这些打火机、水壶、工兵铲什么的,只是补贴生活费。



    夏彧真正赚钱的是他和马克身后停着的那辆灰色涂装的奥迪摩托车。



    或者更准确些,是dkw nz350型军用摩托车。



    永远不要问一家百年德企,二战期间都在生产哪些产品。



    公路摩托车生产的好好的dkw,直接改为生产军用越野版本和军用挎斗版本了。



    而这辆当年价值875帝国马克的dkw nz350,是夏彧花费1000欧元从一个德国老农手里收回来的零件,拼装修复起来的。



    同样也是他手工复原的第十辆古董摩托。



    现代燃油车不好卖,那古董燃油车还不好卖吗?



    果断换赛道的夏彧就这么修一辆卖一辆,在圈子里成功打出了名气。



    工作日忙着淘货修车,周末才会来城里的跳蚤市场练摊,除了赚点生活费,也是他特殊的交易方式。



    逛个跳蚤市场就能买一辆摩托车的客户太少了,不过提前谈好,线下来看车的成功率就高多了。



    不过这次对方预定的时间是下午,还有好几个小时呢!



    夏彧看了眼左手上戴着的格拉苏蒂spezimatic黑水鬼,确认时间临近中午,跳蚤市场的客流量开始减少,或者说往那几个餐车摊位集中。



    生意最好的当属一家售卖土耳其烤肉卷饼的摊位。



    “马克,帮忙看着摊位,有生意你就喊两声。”



    肚子咕噜噜直叫唤,营业额勉强破千的夏彧结束了上午的营业,揉着爱犬的小脑袋叮嘱道。



    “汪~~”



    收到命令的马克应了一声,警惕的环视着周围。



    小本买卖雇不起伙计,养只狗狗也不错。



    夏彧摇了摇头,起身向卷饼摊走去。



    “我要一份标准羊肉卡巴,配菜和酱汁都要。”



    排队轮到自己,夏彧按照每周的惯例点单道。



    在德国这玩意儿相当于华夏的煎饼果子,默奶奶吃了都说好。



    就是价格这两年连翻上涨,从四欧涨到了五欧,他觉得怕是过不了几年就要涨到八欧十欧。



    即便没有五十万马克那般夸张,但税后两千多欧薪水的老百姓也很难吃得起啊!



    还是老老实实啃干巴面包抹黄油吧,嫌营养不够可以多加两片香肠和一个鸡蛋,歘丝沙拉也能够安排上。



    为了不吃的这么健康,夏彧一直有在努力挣钱。



    就这吃饭的功夫,还被他卖出去一套饭盒,不过客户不抽烟,只薅了两把马克的狗头。



    没白瞎主人给它取名帝国马克,狗伙计凭借可爱确确实实起到了招财汪的效果,等收摊回去了奖励冻干一袋。



    吃过午饭,困意上涌,夏彧的眼皮子开始打架。



    出来摆摊就这点不好,不能睡午觉。



    他撕开一包老家产的雀舌,用保温杯里的热水冲泡。



    待一杯茶水下肚,咖啡碱逐渐起效,人也没有那么困了。



    “作家?”



    接下来又做了几笔小买卖,夏彧终于等到了要等的客户。



    作家既是接头暗号,也是他在行内的外号。



    至于一个修车的为什么叫作家,这和夏彧本科写了四年小说脱不了干系。



    来德国留学的十个有九个穷鬼,哪怕不要学费,生活费也不便宜,他就想着课余时间干点什么给家里减减负。



    那会儿还不会修车,盘点自己的优势也就一个资深网文读者,再加对二战前后的历史比较了解。



    打开word就有了一本红色帝国反推欧洲,大三开新书换阵营又有了一本第三帝国最后的疯狂,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书架清空的同时夏彧也到了学业迷茫阶段。



    在犹豫开一本亮剑同人,还是一本战争片无限流的时候,他果断选择了封笔和研究生退学,毅然决然投身于古董修复行业。



    不过因为几个留学生同胞的宣传,很多老师和同学都知道了机械工程与交通系统学院出了一个作家。



    只是每次有人问夏彧书名的时候他都有点汗流浃背,找了作者群一个叫大匠人的同期扑街糊弄过去。



    倒是从学校到社会,作家这个代号也跟着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