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滩网大收获,这把妥了(第3页)




    牙鲆鱼进化的很成功,背上纹路跟海底环境很像,一个不小心追不上它的踪迹就会被它们跑掉。



    这条牙鲆鱼游出去一两米便往沙里钻。



    刘旺财缓缓抬脚落水,一步步靠近它,然后猛的弯腰下手,愣是从沙地里拽出条挣扎的牙鮃。



    鱼尾甩出的水珠乱摇晃,鱼鳃开合间跟骂娘似的。



    刘旺财手臂使劲一甩,将它给扔上了远处泥滩。



    它在泥滩里乱蹦哒,然后蹦到了旁边一个小水坑里,赶紧又钻进去窝沙。



    钱进知道它跑不掉了。



    那就是退潮形成的小水坑,海水一时半会接引不上,那它等于被困住了。



    “起网!”泥滩另一头的刘有余一声吼,几条壮汉同时发力,把沉重的滩网拖出水面。



    网眼里银光闪烁,足有二三十条牙鲆鱼在挣扎,灰褐色的身体拍打着网绳,发出“啪啪”的声响。



    清脆悦耳。



    西边礁石区也传来刘铁柱的欢呼声。



    他们也起网了,而且看起来他们那组的收获更大。



    果然,一行人抬着渔网回来装箱,网里不仅有牙鲆,还有几条肥硕的舌鳎鱼和满地乱爬的螃蟹。



    有个年轻社员兴奋地举起一条足有两斤重的牙鲆,鱼尾甩了他一下,跟给他一巴掌似的,拍的他一个劲倒吸凉气。



    这让看到的汉子大笑。



    刘旺财这一组同样战果辉煌。



    老队长亲自下网,选的位置正好是鱼群洄游的通道。



    当滩网拖上来时,网底沉甸甸的几乎提不动——五六十条牙鲆鱼挤在一起,像一网扁平的银片子。



    “快装筐!”刘旺财满脸红光。



    “要不要趁鲜活赶紧运回去?”刘有余激动而开心的询问。



    刘旺财笑骂:“快去你娘的,你听听这是什么话?是,现在咱有了机动船来回跑的快了,可是这船不烧油吗?能这么浪费油吗?”



    “先去找个地方挖个泥塘,把它们倒进去,等到凑齐一船了,一起收拾上船再带回去。”



    刘有光立马招呼几条壮汉拎着铁锨开始干起来。



    泥滩松软,很快在潮线边缘就挖出来个浅浅的大坑,底下渗出了海水。



    渔民们将牙鲆鱼给扔进去,牙鲆鱼慌乱的窝沙,随便找个地方窝好又安静下来。



    有一条漏网之鱼几下子蹦跶到了海里去。



    钱进很遗憾:“完蛋了,它跑了。”



    老队长很淡定,还在叼着烟袋杆美滋滋的抽烟:“跑不了,这鱼跟马鲛鱼黄花鱼什么的不一样,入水以后它们不急着跑,会赶紧藏起来。”



    “这是自欺欺人鱼。”有人调侃。



    实际上这牙鲆鱼多少万年来进化出来的一个优秀本能,它们游动速度不够快,但拥有出色的掩护色,所以要想躲避天敌就得靠就地潜藏。



    奈何它们碰到了人类这个拥有智慧的天敌,这一招就成了自投罗网。



    这条牙鲆鱼入水后很快选择窝沙。



    刘旺财招呼钱进:“你去掀它?”



    钱进学着他的样子慢慢的靠近,他弯腰正要伸手。



    刘旺财赶紧说:“不是这样子,得这么掏!”



    他在后面给钱进演示。



    钱进学着他的样子整个手掌插进沙窝,温热的海水触感顺着手臂直窜后脑。



    手掌一翻一扣间,牙鲆鱼迅速逃跑……



    刘旺财笑起来:“靠海吃饭也没那么容易吧?”



    钱进还想抓那条鱼,但此时他们那一组收拾好滩网又要下水了。



    这与他只能放过这条幸运的鱼,跟上去准备再次参加新一轮的滩网捕鱼。



    刘旺财走在前面低头看。



    浑浊水面时不时冒出串珍珠似的小泡,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恍若供销社里卖给小孩的玻璃弹珠。



    刘旺财指点钱进:“这种圆泡泡是竹蛏,扁泡泡才是牙鮃换气。”



    他说话间又踩出条大鱼,这鱼立马窜向深水区域。



    刘有光咂嘴:“这鱼不小,恐怕有五斤啊,叫它跑了真是可惜。”



    刘旺财淡然的说:“不可惜,这里有鱼群,大鱼有的是!”



    滩网放下,他们推动前行,继续踩沙惊鱼。



    一网接一网的渔获上岸。



    终于凑齐了第一船。



    刘旺财吆喝一声下命令,汉子们从泥塘里抓出鱼放入鱼筐抬上红卫一号。



    满载一船鱼,红卫一号破开海浪奔驰远去。



    三个组的汉子们继续忙活。



    红卫一号来回穿梭于龙蛇岛和生产队之间。



    每趟都装满鱼筐。



    推进器欢快地轰鸣着,船尾拖出长长的浪花。



    第三趟时,春妮带着几个妇女也跟来了,她们负责在岸边分拣渔获,把大小鱼分类装筐。



    “这条至少三斤!”春妮举起一条肥硕的牙鲆,鱼鳃还在一张一合,“领导,你看,今晚你给你手下一人来一条牙鲆鱼吧?”



    “这鱼的鱼肉可好了,除了中间一根大刺没有小刺,你们城里人都爱吃。”



    钱进咋舌。



    失误了。



    应该开车来的,不该骑摩托车。



    他本来想的是弄个一两百斤的各类小海鲜回去,重骑75装载这个重量不成问题,到时候一人分个四五斤小海鲜还不愉快?



    结果今天收获出乎预料,竟然搞到了一大批的牙鲆鱼,他可以给手下分牙鲆鱼。



    如此一来那重量便上去了。



    即使一人一条三斤的牙鲆鱼,那他光鱼就得搭载个一百多斤。



    这样他只能含糊的说:“后面再说吧,先继续忙活。”



    有妇女问道:“队长,那咱的鱼都卖给回购站吗?咱社员不分吗?”



    刘旺财正蹲在地头抽烟歇息,闻言抬头看了一眼,笑得满脸皱纹:“分,怎么不分?”



    “都卖了干什么?今天咱队里有了机动船,这得庆祝庆祝,晚上一家子怎么分一条鱼,家家户户都能炖鱼吃!”



    汉子们闻言,干的更加有劲。



    夕阳西下时,滩涂基本被扫了一圈。



    社员们累得直不起腰,但脸上都挂着笑。



    刘旺财眯着眼数了数今天的收获:整整一百二十八筐牙鲆,外加十六筐杂鱼和五筐螃蟹贝类各种小海鲜。



    这还不算妇女们上午赶海捡的蛤蜊、海螺之类。



    老队长的铜烟锅在夕阳下闪着光,他看着随海浪轻飘飘荡漾的推进器,老怀大慰:“有了这铁疙瘩,咱们红星刘家要翻身喽!”



    回程的船上,累瘫的社员们东倒西歪地靠在鱼筐旁。



    推进器平稳地轰鸣着,船头劈开金色的海浪。



    刘有余掏出小本本记账,手指沾着唾沫一页页翻过:“从72年开始,牙鲆咱一次最多的时候也就是弄了四百六十三斤,舌鳎是七十八斤,今天咱可破生产队纪录了!”



    春妮和几个姑娘坐在船舷,脚泡在海水里,唱着新学的渔歌。



    歌声飘荡在1979年的海面上,和着柴油机的轰鸣、海浪的哗然,钱进觉得很动听。



    社员们吹着海风说笑,他也吹着海风微笑。



    当生产队的房屋出现在海平面时,好动的几个汉子站起来使劲招手。



    刘旺财也站起身,拍了拍沾满鱼鳞的衣襟:“走!给社员们看看咱们的收成!”



    老队长的眼睛里闪着光,“让他们都见识见识这机械化的甜头!”



    此时已经临近傍晚,夕阳把海面染成了金色。



    红卫一号满载而归,船头压得低低的,浪花溅在鱼堆上,银鳞闪着细碎的光,这对渔民来说是最动人的光。



    岸上的人群早就望眼欲穿。



    等到他们都回来,还有人点燃了一挂鞭炮,“噼里啪啦”的响声在海滩上回荡。



    前头运回来的鱼已经送去了回购站。



    刘有余询问:“多少斤?”



    一个青年开心的喊:“总计是四千二百多斤,可把回购站的任胖子给惊到了,一个劲问咱是不是捅到了牙鲆老窝!”



    钱进涉水上岸,有老汉上来紧紧握住他的手,老眼里噙着泪花:



    “领导你真好,你这次给我们队里送来这个玩意、这玩意能改变咱生产队的命啊!”



    钱进使劲握手,笑道:“大爷你言重了,走,咱上去喝茶,喝茶慢慢聊。”



    刘旺财顾不上休息,招呼妇女们给钱进准备回城的礼物:



    “蛤蜊吐好沙了吗?”



    “螃蟹全给我用草绳绑好了。”



    “这鱼活着带回去,叫他们自己处理吧……”



    有些妇女下午都在帮钱进忙活,她们用娴熟的手艺将鱼虾蟹等各类赶海所得收拾的干干净净。



    钱进知道,这把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