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发现工作机会,全家上阵备战




                九月底结束,金秋十月开始。



    海滨市的十月很美很舒服,秋意浓得化不开。



    海风一如既往地吹拂着这座苏醒中的城市。



    街道两旁挺拔的法国梧桐,叶子已由墨绿转为金黄、深褐,随着风打着旋儿落下,铺满了泰山路略显坑洼的路面,踩上去沙沙作响。



    天高而远,蓝得清透。



    阳光不再像夏日那般酷烈,温煦地洒在人们身上,也照进许多返城知青充满焦虑与期盼的心里。



    泰山路劳动突击队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整编、扩编。



    再次对泰山路的知青们敞开了大门。



    这让其他街道的知青非常羡慕。



    然后1979年的国庆节来了。



    钱进难得休假在家,跟大哥、二姐、三哥一共四家人进行了大团圆。



    得益于行家的指点,钱程的就业之路很顺利。



    顺利进了工商局,成为了一名小办事员。



    但这可是权力机关。



    钱程从知青农民转变为端铁饭碗、吃公家粮的国家干部,说一句完成了阶级跃迁毫不过分。



    用不着钱进叮嘱,他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加上工商局这边领导知道他跟钱进关系,看他又忠厚老实、踏实能干,还挺看好他的。



    这样钱程可顾不上家里了。



    钱家的孩子多,特别是钱烈回来又带了三个孩子回来,现在一家子加上汤圆九个孩子,最大的才十岁呢。



    家里需要有人看孩子,马红霞便没有上班,留在家里担任了大家庭的管家。



    另一个她也不太想上班。



    因为这年头海滨市里头的人也说方言,不怎么说普通话,而马红霞更不会说普通话。



    这种情况下她不太爱出去跟人打交道,索性留在家里看孩子,帮钱进家里料理生活问题。



    钱烈一家刚回城,还在办理户口变迁,所以没必要着急解决工作问题。



    钱夕一家的前程有些问题。



    钱夕的丈夫陈寿江被钱进送去运输公司当了学徒。



    这是用过命的交情换来的学习机会,安排的很顺利。



    而且陈寿江只是去学开车,并没有进入运输公司占编制,所以这安排算不上违背党纪国法。



    麻烦的是钱夕。



    钱进没有给钱夕找到合适的工作。



    进入劳动突击队自然最简单,钱夕还想去服装厂当裁缝。



    奈何劳动突击队是有严格规章制度的。



    不是泰山路户籍不准进入劳动突击队!



    钱进自然可以轻易违背这规章制度,可他不能这么做。



    他必须得带头遵守规章制度,这样钱夕暂时没有工作。



    不过这女人还是很有想法的,她没事干就搬着书本来学习室跟着老师同学学习。



    钱进给她找来一些书,也给三哥钱烈一些书,两人平日里没事干都要学习。



    其中钱烈以前下乡是兽医,钱进觉得这个方向可以好好发展。



    所以给钱烈好些兽医和家禽家畜科学养殖方面的专业书籍,钱烈一回城就开始学习,搞的不少人以为他准备考大学。



    其实相比之下,钱夕这边才更像是要考大学的人。



    可惜她没有钱程的学历,只是初中毕业,如果她是高中毕业,说不准真能有考大学的资格。



    不过早年下乡的时候林场缺人才,她这样初中毕业的女学生就已经是高学历人才了。



    于是林场安排她在小学当了老师,民办教师。



    直到前两年林场领导的子弟大了,才顶替了她的工作,人家成了正式在编的教师。



    这样她就想自己学习一把,没有机会高考了,但钱进跟她说了,改革开放以后工作机会多,国家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乡下地区的学校肯定缺老师。



    她便琢磨着先学习,找机会、找渠道到农村小学去重新拿起教鞭。



    钱进得知她意图后便跟魏清欢商量,看看能不能给她找个渠道去当老师。



    奈何,合适的渠道迟迟没有到来。



    国庆节第二天,钱进待在办公室里看报纸,等到《海滨日报》记者张明的采访。



    作为过来人,钱进非常清楚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所以他跟几个报社的记者打过交道后,关系都处的很好,逢年过节一定安排人私下里走一趟,给送点东西。



    加上他自己职务升的快,地位长得快,所以这些熟人关系都变成了人脉。



    《海滨日报》这边来采访他的还是老熟人张明。



    双方关系很近,今年张明结婚,钱进还私下里给他送了一套时髦的化妆品和一块漂亮的女士手表。



    这样等待张明采访的时候,他很放松,翘着二郎腿喝着茶,看着报纸笑呵呵:



    “西哈努克亲王携夫人又来访华啦?可以可以,跟咱们的领导一起欢度国庆佳节啊。”



    “第四届全运会圆满结束了?咱没怎么看到报道呀,咱市里有没有运动健儿获得金牌?”



    “嘿,看这一篇有意思——领导看过全运会足球赛决赛后表示,希望足球健儿下苦功,把足球水平提高一步!哈哈,这真是做梦娶娇妻,想得美……”



    魏香米瞪了他一眼:“你现在位高权重,不比以前,可不能随口瞎说,这是领导人的寄语,怎么能用这样的歇后语来形容?”



    钱进讪笑道:“魏主任的批评我记住了,以后肯定小心。”



    “不过这办公室不就咱俩人吗?咱是自己人,我不担心你举报我。”



    魏香米笑了起来:“我把你当亲弟弟看待,当然不会举报你,可外面的人未必是这样,所以你还是上点心吧。”



    钱进正要搭腔,眼睛被第二版内容吸引过去:



    《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各地应当广开就业门路》



    据新华社首都10月1日电,全国城镇待业人员的安置工作进展顺利。



    据国家劳动总结统计,到八月底,已经有四百多万人得到妥善安置。目前,各省市各地的待业人员安置工作还在如火如荼的举行中……



    敲门声响起。



    张明带着摄像师进来了。



    钱进跟他关系已经很熟了,便给他和摄像师上了烟、倒了茶说:“二位大哥先歇歇,我看看这篇报道。”



    张明接过烟用钱进给的防风打火机点燃,痛快的说:“咱不着急,你看你的,我们正好喝口水,别看十月了,其实这天还挺燥热的呢。”



    钱进仔细看过了这篇新闻简报。



    很有意义。



    国家开始在知青工作安置问题上着急了。



    这意味着即将有新政策出台。



    张明好奇问他看什么,他便把这篇报道展示给两人看,也把自己的推测说了出来。



    魏香米欣然道:“要是有更多的知青工作安置政策出炉可太好了,我现在最愁这件事了……”



    街道办主任们正在迎来他们权力的黄金时期。



    这年头很多知青回到原籍后,都要依靠街道办协调解决工作问题。



    张明翘起二郎腿笑了:“魏主任,你可不用愁,你们街道有泰山路劳动突击队这杆大旗,其他街道才愁呢。”



    “其他街道的居委会主任们也不用太愁,告诉你们,咱市知青安置办那边最愁!”



    “他们那里天天有知青堵门,闹的几个老职工不敢上班了,什么高血压的、羊癫疯的、肝炎复发的,反正都找理由不上班了。”



    “这弄的他们领导没办法,嘿,昨天刚给我们报社打电话把我叫了过去,让我们赶紧登报给他们招聘几个职员去办事。”



    钱进下意识说:“这年头知青这么多,想要招聘还不简单?”



    张明指着他笑了起来:“我的钱总队,你不会以为他们敢从堵门的知青里招人吧?他们要是敢招,那第二天会有十倍二十倍的人去堵门!”



    魏香米点头:“肯定了,他们招聘必然有比较高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