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我们能赢(第2页)


 范德伯格通过控股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买断了高精度轴承的现货市场。


 当最后一家供应商发来断供通知时,距离发布会只剩15天。


 关瑶却在深夜的技术会上露出冷笑:“通知开源社区,我们需要石器时代的解决方案——就像第一台蒸汽机诞生时那样,用最原始的工艺突破封锁。”


 七十二小时内,实验室门口涌来了特殊的援军。


 有精密钟表厂的老师傅,有航空发动机维修团队,甚至有青铜器修复匠人。


 他们带着磨床、游标卡尺和手工研磨工具,在实验室天台搭起临时工坊。


 当第一枚手工打磨的非圆形轴承通过应力测试时,老师傅们的手指布满血痕,却举着零件像举着勋章:“当年能磨出航空发动机叶片,现在就能磨出光刻机轴承。”


 发布会前一周,关瑶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快递。


 匿名寄件人送来一块刻着科技自立的金属牌,落款是海内百万工程师。


 金属牌边缘的纹路里,还嵌着几枚细小的芯片碎片,那是从报废光刻机上取下的遗物。


 关瑶摸着冰冷的金属,突然想起开源社区里的一句留言:“我们不是在赌局里押注,而是在为未来砌砖。”


 范德伯格在新加坡得知瑶光竟用手工工艺凑齐了关键部件,失手将价值百万的水晶镇纸摔在地上。


 他看着卫星照片里实验室天台的临时工坊,那些转动的磨床和悬挂的砂轮机,像极了工业革命初期的手工作坊,却在21世纪的科技战场,撕开了资本垄断的裂缝。


 “他们在用手工业对抗自动化,用情怀对抗专利壁垒。”


 秘书递来最新的舆情报告,全球关注瑶光发布会的人数已超5亿,“公众把这场对决看作科技民主化的象征。”


 范德伯格沉默许久,突然抓起电话:“通知研发部,euv-x光刻机提前48小时发布——我要让所有人看看,资本的碾压级优势如何终结这场闹剧。”


 关瑶在实验室接到消息时,倒计时屏幕显示剩余72小时。


 她抬头望向窗外,临时工坊的灯光在夜空中连成一片,像极了散落的星群。


 南院士拄着拐杖走来,手里攥着最新的材料测试报告:“手工轴承的精度达到了纳米级,新型反射镜的反射率提升至 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