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恶演武,诸天除魔温茶米酒
第6章 益州,这也叫民国(第2页)
楚天舒露出好奇的表情:“我还没看过这边的报纸,能不能给我也看看?”
“行啊。”
老掌柜很爽快,放下手上的报纸,在柜台后面蹲了下去,“我这边还有好些老报纸呢,反正无聊,也翻出来再看看吧。”
报纸上是繁体字,楚天舒也认得。
他一目十行,把那张新报纸先扫过,倚在柜台边,跟这老掌柜搭着话,很自然的就也看起那些老报纸来。
八年前,前朝官府开设的《滇南钞报》,是整个益州的第一份报纸,以本地毛边土纸印刷,铅印直排,四开大小,每天一期,主要在各府、厅、州、县衙门出售,报价十分便宜,每份“大钱五文”而已。
待前朝被推翻,各方划地自治,益州建立了大汉军政府,开办《大汉益州报》,又有《益州衙公报》等。
内容主要有朝廷政令、论说摘要、境内时事汇总、京师新闻、各国新闻等。
读了这些老报纸,能知道大势背景,也能了解本地现在的情况。
这个世界当前的时代背景,果然很眼熟,确实可以称之为民国。
但有些地方,好像又不是那么符合楚天舒脑子里的“民国”印象了。
且说此世界,在前清末年,生民有倒悬之急,各方动荡不安,外敌窥伺,有志之士苦朝廷久矣。
有孙老太爷,屡败屡战,终于酿成大势,揭竿而起,各地义士振臂响应。
更有十几位原本朝廷册封的地方重臣,也改旗易帜,成了这股滔滔洪流的一部分。
各方势力威逼京城,孙老太爷率先入京。
皇宫当时动乱一片,不知是从哪里开始起的火,到处又都是乱兵和逃亡的太监宫女,贵人的车马狼狈疾奔。
孙老太爷入宫之后,命人扑灭大火,从水井中捞起玉玺,牵着小皇帝的手走到金銮殿上,以示不杀之德。
随后皇帝退位,天下议定大总统之位,孙老太爷当仁不让。
不过,孙老太爷名望够高,手上真正的心腹兵力,终究不够多。
这总统大位,他坐得并不安稳,更是没过多久,就在一次出行时病逝了。
也有小道消息说,他可能是被前清宗室设计暗害,可怜英雄未曾死于沙场,而死于诡诈。
前清镇守北方的袁大都督,如今坐上总统之位,手下有虎威将军曹伯昆等人,猛将如云,威势最大。
各地势力名义上臣服大总统,实则仍有自主之心,不容小觑。
比如,孙老太爷死后,他夫人和他两个儿子接掌了他的班底,如今盘踞东南,君子之泽未斩,有着很大潜力。
巴蜀一带有位刘都督,在前朝重臣中,曾名列八骏之一,深受器重,根深蒂固,实力不差。
益州的大汉军政府,早先也有占地为王的气象。
但益州前任大都督是位儒将,原本躬耕于彩云之南,后虽学贯东西,饱读武略,仍念生民之艰辛,推翻前朝已是不易,耕战练兵还需时日,不愿轻启战端。
因此他受了大总统新封的官职,卸任大都督,前往京城。
都督之位交迭后,军府内暗流涌动,如今益州的声势,就不如以前那样稳固。
地方上曾经被剿灭的一些山贼流寇,又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
稍微繁华些的城镇,都要有自己的民兵队,操练不休,巡逻不停。
这还不够稳妥,不少大户人家都会割肉般的花钱,从拳馆、镖局之类的地方,雇佣大批壮年护院。
楚天舒现在所处之地,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益州境内,繁华小镇。
“我去,袁曹孙刘是吧,我老家的民国,好像确实有袁孙刘来着,但有没有姓曹的……”
楚天舒回忆了一下脑海里那些历史知识,然后放弃了。
倒也不用想那么细。
反正看见这个袁大总统全名的时候,他就知道,这跟老家的历史上不能算是同一个人,顶多可能有点平行世界之类的关系吧。
大局太高远,他现在不用考虑那么多,考虑了也没用。
当务之急还得是……搞钱!
医者有望闻问切之说,很多时候,光是观察外貌,就能看出一个人是不是身上有些毛病。
楚天舒刚进这家酒楼,其实就有了个目标,那是个被称为孟大少的人。
他短发细眼,身宽体胖,独自坐了一桌,长衫外面套了一件黑丝绸银线刺绣的马褂,叫了一桌饭菜,显然是个很贪嘴的。
但他吃的并不快,额头发红,脸色微黄,吃着吃着还会有些喘息,东张西望,歇一会儿再吃。
楚天舒走过去的时候,他正从鱼片粥里挑鱼片吃。
“老兄,我听人说,这鱼片粥就得烫的时候才吃得出鲜味,冒昧问一句,益州这边是有什么独家秘方,适合放凉些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