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诸葛亮和周瑜通过彼此见闻与观点,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第2页)
诸葛亮与周瑜得以会面,缘由其实简单。
诸葛亮本打算尽快离开江东,可夫人黄月英却不愿,想再多逗留十天半月。这期间,诸葛亮本打算住在兄长诸葛瑾家中。然而,诸葛瑾并非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的僧人,而是在江东多年广结人脉的重要人物,诸葛瑾家难免会有各种事务、宴会。如此一来,诸葛亮与周瑜见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年赤壁大战时,周瑜身负军务重任,与诸葛亮虽为盟友,却因阵营不同,彼此带着戒心,关系略显生疏。
如今,诸葛亮身着布衣,手持羽扇,儒雅从容;周瑜也未着铠甲轻松着装,轻摇羽扇,尽显潇洒。
二人皆是风度翩翩的俊才,一个能上马杀敌,尽显儒雅风范;一个能在帷幄之中运筹帷幄,规划天下大事。英雄相惜,即便身处联盟中的不同阵营,也有无形的磁场吸引彼此。
好在交谈会面时,诸葛亮和周瑜二人皆未饮酒。
周瑜仍在戒酒,诸葛亮出于关心,询问道:“周都督箭伤可曾痊愈?”
都是聪慧之人,又都由华佗诊治,华佗为周瑜医治箭伤旧疾,为诸葛亮调理不孕不育,这无形之中让他们有了更多联系。
周瑜也关切地问诸葛亮:“先生家中可有喜讯传来?”
二人一问一答,皆切中彼此关心之事。随后,两人相视一笑。
周瑜说:“快好了!”诸葛亮也说:“快了!快了!”
当诸葛亮诚挚地劝周瑜:“箭伤救治最为关键,切不可轻视,一定要听从医嘱,小心调养,万不可心急。军务政务最是劳神,思虑过度会影响身体康复。”
周瑜也关心回去:“国事公事固然重要,但皆是众人之事。唯有孩子与家眷,才是身边最要紧的。”
周瑜心中也觉得,像诸葛亮这般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读书人,虽有人故意诋毁他为“南阳村夫”,但他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此优秀之人,若膝下无子,实在可惜。
二人谈得有来有往,彼此关怀,可在外人听来,或许会觉得是在互相调侃、针锋相对。
但他们二人毫无芥蒂,不脸红不生气,时而开怀而笑,时而面露微笑,时而抚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