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弟子服其劳(第2页)
年轻的时候,他可比现在不讲究得多,什么下作手段都用得出来,他的许多对手,都被他弄得身败名裂。
也就是近一二十年,张子良已经坐稳了行业巨犇位置,没有了什么对手,这才开始爱惜羽毛,手段也渐渐温和了些。
李怀仁把这些思绪抛在脑后,接着说:“所以,这种事情就要我们几个弟子服其劳。”
“这件事情一定要办得漂亮,到时候老头子一高兴,给我们弄下来几个大项目,大家就不算白忙活了。”
张子良虽然已经垂垂老矣,但作为学术泰斗、行业巨犇,依然走在学术前沿之上,他申请下来的项目,可不是他们这些学生能够相比的。
照理说,一般情况下文史、社科一类的研究课题,投入的经费比工科、化学一类的课题投入的经费要少得多。
这也就意味着课题组负责人可支配的经费更少。
然而,对于学阀团体来说,一个项目里可支配的资源,远远比项目里的经费要重要得多。
文史、社科类的课题,尤其是大课题,可以产出的成果往往是多个的。
对于大多数文科专业来说,一个成果,或者是一个署名,往往便足够一些人更进一步。
而署名权,往往都掌握在课题负责人的手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说,掌握了课题,就等于是掌握了数个进步名额。
而这些名额,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至于这些资源可以用来干什么,想必就不用我多介绍了。
张子良的这些“得意门生”们,有的还在读博士研究生,还有的,却已经是硕导甚至博导了。
他们都非常需要这样的项目,这样的资源。
因此,下面的学生们一听大师兄的话,脸上都露出了跃跃欲试的表情。
几个急不可耐的师弟,已经开始表态:“师兄你就说怎么办吧!只要你一声令下,我们绝无二话!”
“好!”李怀仁点了点头,看向其他未表态的师弟,“你们怎么说?”
大家都想要项目,只是没有前面几个那么急,当然没有反对的。
再者,能够聚到一起,自然都是一丘之貉,并没有什么正义感爆棚的侠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