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激烈交锋 (下)(第2页)
这时候,端坐于评审席中央的京大文学院院长陈观堂,这位学术界的殿堂级,终于在此刻,发出了今天的第一问:
“周硕同学,你的论述非常精彩,理论构建也极具说服力。”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你的‘境界说’旨在确立一种超越前人的、更具普适性的诗词评判标准?”
“如果可行,你能否进一步阐述,这一新标准将如何具体应用于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批评实践?它能不能真的跨越时代,不光用来解读古诗词,也为评判我们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
“总而言之:这套标准能不能活起来,走到当下,给现在的文学批评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陈观堂不愧是殿堂级的学术泰斗,这一问,是在场其他评审老师所没有考虑过的全新的方向。
这个问题,将学术的探照灯从古代引向了现代,从理论构建推向了实际应用,考验的不仅是周硕的理论自洽能力,更是其学说的生命力和延展性。
全场再次静默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周硕身上,期待着他如何解答这个关乎其理论未来命运的重大命题。
周硕听到陈院长的问题,并没有显露出丝毫的为难之色。
他略作沉吟,在脑海中组织好了语言,随即自信的开口说道:
“陈院长这个问题,真是问到根子上了。您这是要看看我这套‘境界’的尺子,能不能量得了古往今来的文章,是不是?”
听到周硕这生动有趣的比喻,台下评审席的老师们都发出会意的轻笑。
等老师们笑完,周硕才继续说了下去:
“不满您说,当初学生构想这套理论到时候,心里想着的,从来就不仅仅是故纸堆里的诗词。”
“一套理论,要是只能解古代的卷子,却做不了今天考题,那么它的生命力,恐怕终究是有限的。”
“咱们退一步讲,”周硕话锋一转,却显得更加从容,“文学这东西,体裁可以变,风气可以新,但好作品里头那股子‘真’劲儿,古往今来几千年里,却从来没有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