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尘埃落定(第2页)

 说话教授叫陈墨,是张子良入门最晚的小徒弟,他虽然没有大师兄李怀仁那样受到老头子的器重和信任,但他的性格反而是最像老头子的。

 霸道、狠厉、护短、睚眦必报。

 还有一些能力。

 以外人的眼光看,陈墨,就是年轻时候翻版的张子良。

 也许等他再磨练个一二十年,能力足够,手段足够,张子良就会把这个学阀团体的权力交给他。

 但九十多岁高龄的张子良,真的还能等二十年吗?

 陈墨被上百双眼睛一起盯着,并没有任何的慌乱,反而微微一笑,好整以暇的说:

 “我的意思是,《人间词话》确实文学批评界全新的、突破性的前沿成果,但它的格式,似乎和《京都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不太符合?这样通过毕业答辩,会不会太过于儿戏?”

 刘教授见张子良的徒弟出来捣乱,正要反驳。

 然而,他还没来得及开口,文学院院长陈观堂已经发话了:

 “陈墨教授,提到了《撰写规范》。”他微微颔首,仿佛在认真考虑这个意见,但接下来的话却让陈墨脸上的从容微微一僵。

 “规矩是死的,学术是活的。京都大学立校两百余年,推崇的一直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鼓励创新,而非墨守成规。”

 陈观堂稍作停顿,环视全场,目光扫过每一位评审,最终回到陈墨身上,语气平和却字字千钧:

 “若凡事只知死扣条文,不敢越雷池半步,那我辈学者皓首穷经,所为者何?难道只是为了生产出一篇篇格式完美、却毫无新意的‘规范’文章吗?若前辈们一个个如此,何来今日的京大?”

 “《人间词话》,体例确实与常见毕业论文不同,它并非遵循严格论证的学位论文体,而是承袭了我国古典诗话、词语的传统批评样式,言简义丰,直指本源。这种形式本身,就是对传统文论精神的回归与致敬,更契合其探讨的内容。其价值,早已不是一纸本科毕业论文所能框定。用它来申请本科学位,在形式上或许是‘委屈’了它,但在学术上,恰恰体现了我京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度!”

 “更何况,”陈观堂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不容辩驳的味道,“评审的依据,首重学术价值与创新意义,格式规范乃是最末节的要求。在座诸位都已审阅全书并聆听了答辩,其价值几何,自有公论。”

 “若单单只因为体裁形式不同于常见的八股论文,便要否定周硕的学位资格,岂不是舍本逐末,徒惹天下学界笑话我京大迂腐不识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