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天下第一长联(第2页)

 另一位作家也接口道:“此联不仅意境高远,对仗也是工整无比,用典自然贴切。‘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寥寥数语,便将云南千年历史风云尽收笔下,此等笔力,堪称扛鼎!”

 一位诗人说:“我最喜欢的还是‘都付与苍烟落照’一句,短短七字,便意境全出。”

 又一位深研书法的作家道:“最难得的是这幅长联文不加点,一气呵成,挥毫作就,笔势如大江奔流,毫无滞涩之感,文章意境雄浑,气象宏大,与这一手书法相得益彰。若非胸中有万千丘壑,腹内藏锦绣文章,绝无可能在这须臾之间,将这百年风云、千里江山尽数倾泻于笔墨之下,此等才思,实非常人所能及!”

 ……

 这些话,其实周硕白天的时间就在现场听过一遍差不多的。

 此时,这些作协的前辈一夸再夸,周硕只好谦虚的表示:

 “各位前辈过誉了。晚辈只是今日登楼,见滇池浩渺,西山苍茫,一时心有所感,恍惚间似与古人神交,这些句子便自然而然涌上心头,实在是机缘巧合,不敢贪天之功。”

 他这番话半真半假,既解释了“创作”的由来,又将姿态放得极低。

 众人听来,只觉得这位年轻人不仅才华横溢,更难得的是心性谦逊,不骄不躁,于是眼中的赞赏之意越发的浓厚。

 “周小朋友太过谦了!”

 “确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说法,但若胸无点墨,即便是天予神授,只怕也无从落笔!”

 ……

 见作协的人又夸上了,而且还有止不住的趋势,文旅局的人连忙出来解围,将话题引向更广阔的前景。

 “从今往后,我春城的大观楼,也可与滕王阁比肩了。”

 “我看是尤有胜之才对!滕王阁可没有咱们周先生的墨宝,我们大观楼可是有着他亲手所书的真迹。”

 周硕写《滕王阁序》,是在高考的时候,那时候周硕的书法还是初学,不为人知,滕王阁那边也没有请他手书作品。

 不过听说滕王阁那边从教育厅复制了他的试卷,将作文部分放在阁内陈列,供游客展览。

 周硕一篇《滕王阁序》,便使滕王阁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景区摇身一变,成了龙国炙手可热的名楼之一。

 这两年来,那篇《滕王阁序》不知道为滕王阁吸引了多少游客。

 这幅“天下第一长联”,乃是现场作就,更有视频作证,不同于网上各类捕风捉影的传说。

 有着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文旅局十分有信心,只需要稍稍运作宣传,就可以将大观楼打造成不输于滕王阁的名楼。

 大观楼,必将成为春城旅游的一张独特名片。

 ……

 网络上的讨论,要比这边的酒局上热闹得多。

 先是两个书迷,在网上分享了跟周硕的合照,引得其他书迷一阵羡慕嫉妒恨。

 然后,她们还写了小作文,介绍今天怎样偶遇周硕,又怎样亲眼看到周硕在大观楼现场写出这幅“天下第一长联”。

 除了和周硕的合照之外,还有几张大观楼长联原稿的照片。

 最开始这些照片,只是在周硕的书迷,特别是女书迷当中流传。

 几张合照一发出去,一些女粉丝就发出了羡慕嫉妒恨的哀叹:

 【我去!你们的运气也太好了吧!出门逛个景点都能偶遇周硕!】

 【那我在长安站排了一天队拍到的几张侧脸算什么?】

 【啊啊啊!我昨天也在春城,甚至就住在大观公园附近,为什么我没去大观公园逛一下啊!】

 【我现在买票去春城还来得及吗?】

 【自己的失败固然令人沮丧,而别人的成功更让我难以接受!】

 ……

 慢慢的,有一些书迷才注意到大观楼长联。

 【我丢!周硕又写了一篇这么好的文章吗?】

 【楼上的,那叫对联,也叫楹联!】

 【我数了一下,居然足足一百八十个字,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长的对联!】

 【我查了一下,从古到今都没有这么长的对联!这副长联可以称为是“古往今来天下第一长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