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文学巨匠(第2页)
普通的上班族在通勤的地铁上捧着它,看到“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时,不禁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城市景象怔怔出神。
年轻的母亲在孩子的床头轻声朗读,读至狐狸关于“驯养”与“仪式”的阐述时,自己的眼眶却先湿润了,反而需要孩子来问“妈妈你怎么了”。
象牙塔里的学者们则在学术沙龙中热烈讨论着其中关于存在主义与象征主义的精妙运用,惊叹于一个“童话”竟能承载如此厚重的哲学思辨。
媒体的赞誉也随之如潮水般涌来。
《纽约时报》书评版以整版篇幅刊登评论,标题赫然写着:《一部东方寓言如何照亮西方世界的孤独症候》。
文中称:“周硕用最纯净的文字,完成了一次对现代文明最温柔的批判。这不是一本书,这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如何在数字与规则的迷宫中,丢失了最重要的东西。”
英国《经济学人》的文化板块则评论道:“《小王子》的成功超越文学范畴,成为一个文化现象。它证明真正伟大的作品能够跨越一切文化壁垒,直击人类共同的情感核心。”
就连素来苛刻的《巴黎评论》也罕见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莱茵河出版社这次没有看走眼。这部作品用最举重若轻的方式,探讨了爱、责任与失去这些永恒命题。它的价值不在其文学技巧,而在于它触动人心的能力。”
而将这场全球性的文化热潮推向顶点的,是上一届屈原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在一次国际文学论坛上的发言。
当被问及对这部风靡全球的作品的看法时,这位文学巨匠意味深长地说:
“在这个充斥着喧嚣与骚动的时代,我们都在等待一个声音,一个能够穿越所有噪音直抵内心的声音。令我惊讶的是,这个声音来自东方,用一个孩子的口吻向我们这些成年人讲述最简单的真理。周硕先生的《小王子》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正是因为它提醒了我们一个早已被遗忘的事实:生命的本质不在征服,而在联结;不在拥有,而在珍惜。它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次全球性的心灵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