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蒹葭苍苍(第3页)

 周硕当然也听到了这个男生的话,笑着说:“我肯定说话算话!不过仅限于我的课,你要是逃别的教授的课被抓到,那我可不认!”

 台下又是一阵会意的轻笑。

 坐在前排的一位学霸也忍不住弯着嘴角,推了推鼻子上的眼镜,补充道:“以前总觉得逃课是错的,现在才知道,还能为了蒹葭和月亮逃课,这课逃得绝对值!”

 还有人举着手机朝着讲台的方晃着,笑着喊:“周教授您这话我要保存下来!下次辅导员问我为什么逃课,我就说跟您学的,去追更重要的东西了!”

 其他同学大笑,周硕也不由得莞尔。

 还有一些同学,比较内向,只是随着人群,高喊着:“周教授万岁!”

 ……

 周硕抬手虚按,等大家的讨论声、掌声和欢呼声停歇,才带着始终不变的淡淡的微笑,继续说道:

 “当然,这两次机会,是给你们应对‘楼外的蒹葭’和‘傍晚的月亮’用的。若是用来打游戏和睡懒觉,那就不免太过辜负。”

 “至于如何界定,全凭你们自己。我的课,更看重的是你们最终学到的东西,和由此思考得到的成果,而不是你们坐在教室里面的时间。”

 “楼外的蒹葭”一句化用《诗经》中的名句,象征爱情与向往;“傍晚的月亮”一句,则象征着自然之美和从中得到的片刻的宁静,充满了对生活诗意的向往。

 这句话,源自前世蓝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陈果教授,她认为,对这些瞬间美感的捕捉和体验,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是关乎“生活”本身的教育。

 要注意区分的是,她这段话并非简单的鼓励或者说纵容学生逃课。

 给予学生逃课的机会,本质上是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和信任,引导学生们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物,从而更负责任的去使用这份自由。

 这样的处理方式,将“逃课”从一个纪律问题,提升成为了一个关于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的哲学问题。

 鼓励学生们去追寻那些看似“无用”,却能真正滋养灵魂的事物,为他们单薄的人生,增加灵魂的深度与广度。

 更借此建立了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的现代师生关系。

 这已经脱离了简单的教书层次,而升华到了育人的高度。

 陈果教授也因此走红,其课堂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成为了备受现代大学生们喜爱的网红教授。

 周硕前世读大学的时候当然也刷到过陈果教授的视频,和这一句充满人文关怀的浪漫宣言,他时常在想,如果自己有一个这样渊博而又充满诗意的良师益友,那会有多么幸福。

 于是,在平行世界,周硕将这份期盼,延续到了自己的学生身上,让他们享受这样的自由与浪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台下的学生们都是天之骄子,作为京大文学院的学生,他们当然是能够理解周硕这两句话的意思的。

 周硕这话一出,台下不少学生的眼睛更亮了。

 这种带有文人式的浪漫与通达的规矩,他们从来没有在其他老师那里听过。

 周硕在学生们心里的形象一下子变得真实立体起来,不再是以前那样宛如空中阁楼的,仅限于《滕王阁序》作者,武侠大师,世界文学巨匠一类标签。

 而是变成了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

 他年轻,他充满理想。

 他才华横溢,他特立独行……

 如果说之前的周硕,像是从历史书中走出来的人物,让他们感觉到不真实,离他们很远。

 那么此刻站在讲台上的他,就已经真切地走下了神坛,成为了一个他们可以触摸、可以对话、甚至可以偶尔开开玩笑的良师益友。

 他不再是教科书里冰冷的署名,不是新闻报道中遥不可及的“天才”,更不是校园传说里被神化的符号。

 他是一个会理解他们渴望“蒹葭与月亮”的同行者,一个会用“看心情点名”来小小“威胁”他们,却又慷慨给予两次浪漫豁免权的有趣灵魂。

 “好了,说完了规矩,那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了。”周硕收起笑脸,变得严肃起来。

 周硕没有翻开教材,也没有打开讲义,而是看着台下那些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的学生们,抛出了一个让大家都很意外的问题:

 “抛开课本上那些繁杂冗长的定义,你们认为,文献学,研究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或者说,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给这门学问去下定义?”

 周硕问完这个问题,大家都开始认真思考,没有一个人去翻书,学生们都想凭借自己的思考,去解答这个问题。

 很快,教室里的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手。

 周硕的目光在举起的手林中温和地巡弋,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打量着他的水域。他随意地点了前排一位看起来有些紧张的男生。

 “这位同学,你先说。”

 男生站起身,推了推眼镜,语气不太确定:“文献学……我觉得就是研究古代留下来的书?研究它们是怎么来的,是不是真的……”

 他的声音渐渐低下去,似乎对自己的概括不太满意。

 “很好,‘怎么来的’,‘是不是真的’,抓住了两个很关键的点。”

 周硕鼓励地点点头,示意他坐下,“就像研究一条河,我们关心它的源头,也关心它流淌过程中是否被污染或改道。谢谢你的分享。”

 接着,他点了一位坐在中间,眼神里带着点跃跃欲试的女生。

 女生站起来,语速稍快,带着点兴奋:“周老师,我觉得文献学像是给古书‘做体检’和‘建档案’!看看它们‘身体’好不好(版本是否完整正确),然后给它们分门别类放好(编目),方便以后的人来‘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