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校勘四法(第3页)

 周硕的目光缓缓扫过全场,给予了充分的思考时间后,他拿起粉笔,在另外三种方法旁边,郑重地写下了第四种方法:

 “理校”。

 “当所有客观的、有形的证据都呈现完毕,却仍无法定谳时,”周硕的声音变得深沉而富有张力,“我们或许就不得不启动这最后,也是最考验学识功底、最需审慎、也最具风险的一步,‘理校法’。”

 “此‘理’,并非是空想臆断之理,而是融汇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学、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乃至人情世故的‘学理’与‘事理’。”

 他详细阐释道,“我们需要调动全部的知识储备与逻辑推理能力,去判断哪一种文字更符合时代的语言特征,哪一种说法更契合历史语境与逻辑,哪一种错讹的可能性更大(是形近而误?音近而误?还是涉上下文而误?)。就如同先前‘绿’与‘过’的公案,若版本证据势均力敌,最终的裁决,或许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我们对宋代语言、对诗歌炼字、对王安石个人风格的深刻理解与综合判断。”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格外凝重地强调:“然而,此法必须慎之又慎。因为它是‘大胆假设’,但必须与前面三法所得的铁证紧密结合,力求‘小心求证’。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极易陷入主观臆测,强古人以从己意。可谓校勘之至高境界,亦为至险之途。”

 介绍完这四种方法,周硕转过身,将黑板上的“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四个词用一个流畅的圆圈框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同学们,”他开始总结,目光炯炯,“这便是我在多年研习古籍过程中,逐步总结出的校勘工作的四种基本方法。它们并非彼此割裂的条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循环求证,层层推进。其过程,犹如法官断案,重物证(对校、他校),亦重口供与逻辑(本校),最终还需依据法理与经验(理校)进行综合裁量。”

 “而所有这一切的终极目的,”他抬手,再次指向黑板顶端的那个巨大的“真”字,声音坚定而充满使命感,“便是为了无限逼近它。这,就是我们文献学人所应秉持的‘较真’之道,也是我们通往古典智慧殿堂的不二法门。”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古文尚书》为例,”周硕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血流漂杵”四个字,“这个词出自《武成》篇,记载武王伐纣的惨烈战况。但在不同版本中,有的写作‘血流漂杵’,有的却是‘血流漂橹’,甚至还有作‘血流漂卤’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专注的听众:“若是从前,学者们往往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但若用校勘四法来剖析,便能层层推进,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

 “先对校列出所有异文,再本校考察《尚书》用字惯例,他校参考先秦两汉典籍记载,最后以理校从文字形义、历史情境综合判断。”

 周硕粉笔轻点,在黑板上圈定“杵”字:“如此抽丝剥茧,便可断定当以‘血流漂杵’实为原文。杵乃春米之具,漂浮于血河之上,极言死伤之众,战况之惨烈。而‘橹’为大盾,‘卤’通‘橹’,皆因形近而讹。”

 他放下粉笔,总结道:“由此可见,校勘不是钻牛角尖,而是通过缜密方法,还原文字本真,理解古人真意。这其中趣味,诸位课后可慢慢体会。”

 周硕随手又抛出一个新的例子,待他讲完,话音刚刚落下,教室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尤其是当周硕说出那句“我在多年研习古籍过程中,逐步总结出的校勘工作的四种基本方法”时,台下的学生们才悚然而惊!

 他居然在向我们介绍一种全新的校勘体系方法!

 而且是由他个人系统归纳总结的校勘方法!

 经过前几天的讨论,学生们对周硕的学术影响已经有了十分深刻的认知。

 但是,仍旧没有人想到,周硕会把一个全新的成果,放在新开的课堂上去讲!

 这样的系统性的新成果,一定会在学术界引发更大的地震!

 学生们还没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就听到周硕说:“刚刚为大家简略的介绍了这四种校勘方法,接下来的课程里,我们将结合《古文尚书》,带大家进行实践操作,以便于大家能够更好的掌握这校勘四法。”

 学生们闻言心中一苦,本来好好的理论课突然就变成了实践课,难度大增就算了,作业量肯定也会增加。

 心中还没有叫完苦,学生们就又听到周硕说:“所以咱们上课暂时用不着带课本,带笔记本和笔就已经足够用。”

 “期末考试的时候,课本上的内容也未必会考。但我讲的关于校勘四法的知识,是肯定要考的。”

 学生们听到这句话,两眼一黑,心中越发的叫苦不迭。

 完啦!

 全完啦!

 要是考课本上的知识,要是考课本上的知识,他们还能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一番。

 但校勘四法,明显是要考实践操作。

 别说划重点,就连背都没地方背!

 平时要是哪个知识点没掌握好,期末考试还能蒙一蒙。可这校勘四法,一环扣一环,逻辑严密,不懂就是不懂,根本无从下笔!

 要是哪个实操步骤没有学明白,那考试的时候岂不是什么都写不出来了?

 教室里陷入了一种奇特的寂静,与方才热烈的掌声形成了鲜明对比。

 部分学生依旧愁眉苦脸的担忧着如何应付期末考,甚至有人已经感觉到了生无可恋。

 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已经完全沉浸在了校勘四法的新世界里。

 他们的脸上,充满了对新知识的对新知识的渴求与探索的兴奋,仿佛探险家发现了藏宝图的关键碎片。

 就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微妙情绪中,下课铃声响起,周硕收起讲义,对学生们说: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有空闲的时候,可以去读一读相关的古籍,尝试实践一下我们的校勘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