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感人至深(第3页)

 这条博文一夜之间获得五十多万点赞。

 最动人的是评论区里,来自天南地北的铁路职工纷纷留言。一位青藏铁路的司机写道:“老张,我懂你!每次开车经过唐古拉山口,看着窗外的雪山草原,眼泪就会不自觉地流。”

 还有位刚退休的女乘务员分享:“我服务了三十五年列车,现在最想念的就是车轮滚滚的声音。”

 更意想不到的是,铁路总局官方账号也转发了这条微博,并发起“我的铁路情缘”征集活动。短短三天内,上万名铁路工作者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自己与铁轨、与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

 而老张的博文下,最新的一条热评来自一位大学生:“原来诗歌不只在书本里,更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轨迹中。谢谢张叔叔,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扎根土地’的真谛。”

 ……

 中学教师李静在朋友圈分享这首诗时,配了一张教室窗外的秋日阳光照片,写道:

 “今天语文课上,当我朗诵到‘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时,教室后排平时最沉默的王明同学突然举起了手。这个来自农村的男孩轻声说:‘老师,这让我想起爷爷。他当了一辈子护林员,临终前说要把骨灰撒在后山的松林里,说要像落叶一样化作新的养分滋养树木。’”

 “那一刻,整个教室静得能听见窗外梧桐叶飘落的声音。我看见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了起来。有孩子想起老在岗位上的爷爷,有孩子说起在边疆驻守的表哥。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些十四五岁的少年,竟然都能从诗里找到自己家族的记忆碎片。”

 “下课后,王明还特意跑来告诉我,他要把这首诗抄给远在老家的爷爷看。看着这个平时因为方言口音而自卑的男孩,第一次挺直腰杆谈论家乡的模样,我突然明白了周硕这首诗的力量——它让这个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第一次发现祖辈守护的这片土地,原来也生长着值得骄傲的诗意。”

 这条朋友圈很快获得了上百条评论。

 有同事留言:“这就是文学课最美好的样子。”

 有家长感动地回复:“孩子回家后主动翻出了家谱,说要了解祖辈的故事。”

 李静在回复中写道:“原来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就藏在这些触动心灵的诗歌里。”

 ……

 在龙国北疆的某处边防哨所,零下四十度的寒夜中,上士李建国正借着煤油灯的微光,用冻得通红的手指在黑板上仔细抄写着诗句。

 窗外是绵延千里的雪原,狂风卷着冰碴拍打着玻璃,发出细密的撞击声。

 哨所所在的“北极星”哨点,是龙国最北端的人居点之一。

 这里每年有八个月被冰雪覆盖,冬季极夜时连续数周不见阳光。

 战士们的脸庞都被凛冽的寒风刻上了深深的痕迹,嘴唇因长期缺氧而泛着青紫色。

 李建国已经三年没有回家了。

 上次离开时,女儿才刚会蹒跚学步,现在应该已经能跑能跳了。

 他唯一的一张全家福被珍藏在贴身口袋里,照片的边缘已经磨损发白。

 每当夜深人静时,他总会对着照片轻声细语,仿佛这样就能跨越千山万水,触摸到女儿柔软的小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他一边抄写,一边轻声念着。

 这句话让他想起去年母亲病重时,自己却因暴雪封山无法赶回的夜晚。

 那晚,这个钢铁般的汉子第一次在战友面前落泪。

 哨所的生活是枯燥而艰苦的。

 每天清晨,战士们要冒着刺骨的寒风巡逻边境线,厚厚的棉军装不到半小时就会被冻透。

 饮用水要靠融化积雪,新鲜蔬菜是奢侈品,通往外界的道路一年有大半年被冰雪阻断。

 但最难熬的不是物质上的匮乏,而是精神上的孤寂。

 这里没有网络信号,唯一的通讯设备是每周开通一次的卫星电话。

 每当轮到自己与家人通话的十分钟,战士们总是既期待又害怕。

 他们既期待听到亲人的声音,又害怕听到家里的困难自己却无能为力。

 然而,就是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这些年轻的战士们日复一日地坚守着。

 李建国在黑板上写下最后一句诗时,抬头望向窗外。黎明即将来临,天际泛起鱼肚白,五星红旗在哨所上空迎风飘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班长,这首诗写得真好。”一个新兵凑过来,“就像在写我们一样。”

 李建国点点头,目光掠过远处连绵的雪山。

 这里虽然寒冷荒凉,但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肌肤;虽然远离亲人,但每一次巡逻都是在守护千万个家庭的团圆。

 正如诗中所说,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爱,深沉得让人常常热泪盈眶。

 晨光中,战士们整装待发,新一轮的巡逻即将开始。

 他们的身影在雪地上拉得很长,就像一座座移动的界碑,用自己的青春丈量着祖国的边疆。

 ……

 菜市场里,一位大妈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将这首诗抄在黑板上。

 每当有人问起,这位大妈总是扭捏着说:“我书读得不多,可是这首诗写得真好,我想让更多的人也知道这首诗……”

 一些网友将这一幕拍照发在网上,配文道:"在喧闹的菜市场里,我看见了文化最质朴的传播者。"

 照片很快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

 起初只是本地网友转发点赞,随后被知名作家“张雷”转发评论:“诗歌回归民间,才是文学最大的生命力。”

 短短一天内,这条围脖就获得了十万多次转发。

 ……

 长安,某个小区。

 阳光明媚的下午,孙昕悦正在为爷爷朗诵《我爱这土地》。

 爷爷闭着眼睛靠在躺椅上,晒着温暖的太阳,安静的听着。

 等孙昕悦念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爷孙俩不知何时,已然热泪盈眶。

 实际上,老爷子早就过了热血的年纪,可是当他听到这首诗,依旧忍不住热泪盈眶。

 ……

 小县城,办公室。

 张雄坐在领导办公室里,对面的领导今天情绪明显很激动,不但脸上有着一种激动的酡红,就连眼睛,也是红的。

 “你看今天的报纸了吗?”

 张雄摇摇头,领导递给他一份今天的《龙国日报》。

 张雄看完之后,也是眼眶通红,久久不语。

 在这样的的地方呆久了,他们本来以为自己完全变成了没有感情的政治生物,没想到这首诗居然能够唤醒他们最朴素、最真挚的爱国之情。

 “周硕在《神雕》里写‘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时候,我还觉得那不过是书里的理想。”

 领导的声音有些哽咽,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楼下熙攘的街道,“可今天读到他这首诗,我才明白,爱国不是理想,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这首诗里活着呢。”

 ……

 仿佛一夜之间,这首诗就融入了龙国人的日常生活。

 工厂车间里工人们传抄诗句,校园里学生们自发组织朗诵会,甚至在地铁上都能听到有人轻声吟诵。

 这种自下而上的传播力量,比任何奖项都更能证明作品的感染力。

 正如一位网友的留言所说:“好的诗歌不需要解释,它自己会找到需要它的人。”

 《我爱这土地》正是这样一首诗,它像一面镜子,让每个龙国人都能在其中照见自己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