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拜访(第2页)

 然而,当他们走进那间教室,看到端坐在主位上的周硕时,预设的紧张感竟奇异地消散了大半。周硕并未摆出学术权威的架子,他穿着简单的衬衫,目光温和,仿佛只是在等待一场寻常的交谈。

 他没有询问那些千篇一律的、关于死记硬背理论的问题。他的问题天马行空,却又直指学术研究的核心。

 “若请你为《水浒传》做校勘,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不同版本有‘臊子’与‘膘子’之异,你当如何处之?”

 “若你研究李白,你是更愿意去考证他的生卒年月,还是去感受他‘笑入胡姬酒肆中’的那份洒脱?”

 “抛开一切成见,用你自己的话告诉我,你认为文献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这些问题,考的不仅是知识储备,更是学术嗅觉、思维方式和发自内心的感悟。

 几位被传统应试教育框住思维、只会复述课本观点的考生,在这样灵动而深刻的追问下,立刻显得左支右绌。

 而另一些真正对学问有思考、有热情的学子,则仿佛遇到了知音,眼中绽放出光彩,与周硕相谈甚欢,甚至就某个学术细节进行起了平等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