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天津市—侯姓、杜姓、郑姓(第2页)

 杜姓

 - 起源:

 - 杜康之后:传说杜姓始于黄帝时发明酒的杜康,但因杜康以后的世系缺乏文字记载,所以存在这一说法,但有待更多证据支持。

 - 以国为氏:西周初期,刘累后裔在原唐国者被移封于杜,建立杜国,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入朝为大夫,受人诬陷,无罪被杀,因失其国,部分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杜氏。

 - 变迁:

 - 至迟从宋朝开始,冀鲁豫一带成为杜姓人口聚集区。随着历史的发展,杜姓人口不断迁徙、繁衍,逐渐分布到全国各地。

 - 在天津的分布:

 - 据武清《杜氏家谱》载,该支杜氏始迁祖为杜金、杜银兄弟,二人于明永乐年间携眷自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迁至武清杨村北一里北郑庄。但天津境内的杜姓来源相对复杂,除了这一支外,还有其他来源的杜姓人口,不过具体的形成发展历史、各支派分化情况以及后裔分布状况等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资料来确认。

 郑姓

 - 起源:

 - 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公元前 375 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郑国人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 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商朝灭亡后,子姓郑人被迁到渭水上游。

 - 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后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