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陕西省—长孙姓、 庹姓、昝姓第二姓、北辰姓(第2页)
(三)分布
在陕西,庹姓主要分布在一些与其他省份接壤的地区,如陕南地区。这里与四川、重庆、湖北等地相邻,地理位置的相近使得庹姓在这些地区有一定的传播和分布。虽然具体的人口数量和聚居村落难以精确统计,但在陕南的一些县镇,偶尔能发现庹姓族人的身影。他们在当地从事农业、商业等活动,与其他姓氏的居民和谐共处,共同构成了当地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除了陕西,庹姓在四川、重庆、湖南、湖北、贵州、云南、河南等省份也有较多分布。其中,四川和重庆地区的庹姓人口相对集中,可能与庹姓发源于古巴蜀的说法有关。在这些地区,庹姓形成了一些较大的聚居村落,传承着独特的家族文化和习俗。例如,在重庆的一些庹姓聚居村落,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族人齐聚一堂,缅怀祖先,传承家族精神。
三、昝姓(zan):多源汇聚的古老姓氏
(一)起源
昝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多读音的古老姓氏。其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初期土正朁单,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朁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朁单在商汤时期担任掌水土之职的土正,其后代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朁氏,后笔误为昝氏,以讹为正,世代相传至今。二是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舅犯,舅犯是一位有谋略的臣子,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昝氏。三是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越国于朁,越国灭亡后,居于于朁的越国住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于朁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朁氏、于氏,在不规化的汉字时代,朁氏族人多有笔误为昝氏,世代相传。四是源于蜀族,蜀国昝氏部落是四川土着的古老姓氏,其源待考,主要分布在蜀中地区,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随着晋、楚、越文化进入蜀中,昝部落逐渐融合于它姓,只有迁离蜀中的昝部落族人以部落名为姓氏,称昝氏。五是源于鲜卑族,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鲜卑族中有叱卢氏、昝卢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时,多改汉姓为昝氏,后融入汉族。六是源于西羌族,唐朝时期,甘州羌族土司中有着名的大酋长昝插、昝君谟,其后代在吐蕃王朝后期逐渐演化为白马羌,最后被世人称为藏族,在清朝时期,今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的藏族土司即为昝氏,其族人在今青海省乐都县亦有分布。
(二)变迁
昝氏族人早期主要在河南、山西等地居住,以太原郡为郡望。此后,由于中原战乱频繁,为了躲避战乱和寻求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昝氏族人逐步向山东、河北及江南迁徙。在迁徙过程中,昝姓与其他姓氏相互交流融合,不断发展壮大。明初,昝氏作为洪洞县移民,被分迁到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并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形成望族。随着时间的推移,昝姓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广,逐渐遍布华北、西北、中南、西南的各个省份。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昝姓族人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独特的姓氏文化和家族传统。
(三)分布
在陕西,昝姓主要分布在泾阳县、三原县、韩城市、扶风县等地。在泾阳县,庆家村、柴焦村、架王村、皮刘村、北潘村等村庄有较多昝姓族人聚居。这些村庄的昝姓家族大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他们保留着完整的族谱和传统的家族习俗,注重家族的团结和传承。在三原县城关镇,也有不少昝姓居民,他们在当地从事着各种行业,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韩城市的昝村镇,更是以昝姓命名,这里的昝姓人口相对集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除了陕西,在河北省的滦县有昝辛庄、昝岗、昝家庄,南皮县的大道邢和石佛昝等村;山东省的枣庄、兖州、商河、禹城、临沂市莒南县、高密市、淄博市;江苏省的徐州市、江宁市、海门市;四川省的双流县、广元市、嘉川县、蓬溪县、苍溪县、旺苍县;湖北省的十堰市、房县;河南省的南阳市;江西省的泰和县;安徽省的阜阳市太和县李兴镇昝寨村、前店子村等、安庆市;甘肃省的甘南州临潭县;云南省的文山州丘北县、曲靖市;黑龙江省的讷河市;北京市;辽宁省;吉林省;上海市崇明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温泉县卡昝河;青海省的乐都县等地,均有昝氏族人分布。昝姓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分布,体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家族传承的延续性。
四、第二姓(di èr):历史变革中的独特姓氏
(一)起源
第二姓出自田姓,始祖是田完(陈完)。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消灭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将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王的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万多人都迁徙到关中房陵(今湖北房县)一带定居。在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族大人众,故改变了原来的姓氏,以次第相区别,分列为第一氏到第八氏。首迁者往第一门,为第一氏;田广之孙田登迁往第二门,为第二氏;田广之孙田癸为第三氏,依次类推,田广的弟弟田英最后迁徙,住在第八门,为第八氏。第二氏就是其中的一支。这种以次第为姓的方式,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便于管理和区分而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