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澳门特别行政区传统罕见姓氏—岑姓、郁姓、都姓、郎姓、(第2页)

 - 子姓衍生:古春秋时期吴国大夫郁伯,其封地为郁邑(今江苏与浙江之间) ,后裔以封邑名称为姓氏 ,称郁氏 。

 - 其他来源:战国时期楚伐郁林(今广西桂林) ,迁其民于郢(今湖北江陵) ,其后有以原居地名称为姓氏者 ,世代称郁氏 。汉朝时期的郁夷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及陇县一带) 、西域的郁立国(今新疆奇台) ,当地住民或国民归汉后 ,也有以居邑或国名为姓氏 ,称郁氏 。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的万郁部 ,东晋后期聚集魏部落 ,后皆改汉姓为郁氏 。唐朝时期契丹民族中的郁律氏 ,在辽国灭亡后 ,多汉化省文为单姓郁氏 。回族郁氏 ,出自明英宗正统中期所入附的西域回回那罕帖木儿后裔 ,其孙沙班改汉姓为郁氏 。

 (二)变迁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鲁相郁黄之后,便有了郁氏 。魏、晋时期,郁氏族人在今河南浚县繁衍昌盛 ,此地原属黎阳县,后隶黎阳郡 ,与太原同为郁氏发展史上的重要郡望 。唐、宋以后,郁氏繁衍重心转移至南方 ,尤以华东为中心 ,分布于安徽淮南、江苏苏州、盱眙、昆山、太仓、吴江、上海、浙江杭州、崇德、嘉兴等地 。宋、元乱世中,郁氏渐趋播迁于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南方省份 。明朝初期,山西郁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 ,被分迁于江苏、浙江、河南、陕西、甘肃等地 。明朝中叶以后,郁氏大多简笔为郁氏 ,广东、广西、海南岛均有了郁氏人家 ,并有沿海之郁氏渡海赴台 。清朝时期,郁氏在全国分布之地愈广 。如今,郁氏在全国分布较广 ,尤以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为多 。

 (三)澳门分布

 澳门的郁姓人口可能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从内地迁移而来。在宋末元初,随着中原地区战乱,部分郁姓人口为躲避战乱向南迁徙 ,可能有一部分人辗转来到澳门。明清时期,澳门的经济发展吸引了更多内地人前来谋生 ,郁姓人口也可能在这一时期有所增加。在澳门,郁姓人口或许分布在各个区域 ,在一些文化活动或社区事务中 ,可能会看到郁姓人士的身影 。比如在澳门的文化传承活动中 ,郁姓家族可能积极参与,传承着郁姓的家族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虽然目前缺乏关于澳门郁姓人口具体聚居地和数量的详细资料 ,但他们在澳门的姓氏文化中依然占据着独特的位置 。

 都姓:多源并流,南北播迁

 (一)起源

 都姓主要有以下起源:

 - 芈姓分支:据《广韵》记载 ,春秋时楚国有公子田 ,食邑于都邑 ,称公都氏 ,其后亦有都姓 。

 - 姬姓后裔:《通鉴·胡三省注》《姓苑》记载 ,春秋初年 ,郑国有个公族大夫叫公孙阏 ,字子都 ,他的子孙后裔以他的名都字为姓 。

 - 蒙古族后裔:元朝初期 ,必里海出自成吉思汗黄金氏族 ,被封为中书省益都路宁海州(辖今牟平、乳山、文登、荣成一带)军事、政治、经济的最高长官——都达鲁花赤 ,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 ,并具有世袭罔替特权 。元末明初 ,为避战乱 ,必里海的子孙们商定以官为姓 ,将先祖必里海的官职名“都达鲁花赤”的第一个字“都”作为姓氏 。明朝洪武年间 ,明太祖朱元璋钦赐“都”姓 ,从此都氏后人以“都”为姓 。

 (二)变迁

 早在宋朝 ,都姓人口大约有1.8万 ,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西、四川 。到了明朝 ,都姓人口约有2万 ,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浙江、山东等地 。截至2014年 ,中国姓都的人约有14.6万 ,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和东北三省 。截至2018年 ,都姓为中国当代第二百一十六姓 。都姓在历史发展中 ,经过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大动乱 ,以河南省为中心 ,分别向南北各地播迁 ,宋、明之际 ,大江南北都有了都氏子孙的踪迹 。如今 ,都姓在全国分布较广 ,尤以河南、陕西、安徽、山东、四川等省为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