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诗词里的中华》第一期!


第241章 《诗词里的中华》第一期!

 

唰唰唰!

 

昏暗的煤油灯下,陈瑾坐在那,正伏案书写着《湘江评论》。

 

这是1919年的长沙。

 

镜头给了他一个特写,陈瑾挥毫写下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的瞬间,苍劲有力的毛体,仿若从镜头中直刺人眼。

 

舒缓的背影音,也从舞台上缓缓散开。

 

哗啦啦——

 

镜头拉远,此时窗外雷雨交加,雨滴打在了油纸窗上,隐约映出陈瑾紧锁的眉头,与那坚毅的眼神。

 

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理想的追求。

 

奋笔疾书动作中,又带有年轻人的冲劲和热情。

 

这是第一幕的场景。

 

煤油灯将陈瑾略显瘦削的轮廓拓在了土墙,眉眼仿佛蕴着灼灼星火,掌心抵着泛黄的书页,指节因发力而泛白,唇角却噙着半寸未绽的笑意——那是对真理初窥门径的悸动。

 

细节、表演、形体等等,全蕴含其中。

 

坐在台下的柳刚看着监视器,不由得拳头捏紧。

 

这一幕演的是真的好。

 

感觉比春晚时又有了提升,人物坐在那就立住了,压根没有任何的紧绷。

 

……

 

所有人都一眨不眨的看着陈瑾的表演,直到镜头开始拉远。

 

“可以!”

 

柳刚喊了声:“放松下,我们开始第二幕!”

 

这一幕其实录制了已经好几遍,至于合不合格,要看后期的制作,需不需要再补拍。

 

目前柳刚觉得,陈瑾的这一幕演的很是入戏。

 

感觉和眼神都有了。

 

接下来就是第二幕,后期制作会把两幕进行流畅的衔接。

 

同样是一个转场的镜头。

 

啪啪啪!

 

雨滴滑落窗沿,画面虚化,雨声渐弱,化为笔尖墨水滴落稿纸的涟漪。

 

这时镜头逐渐拉远,陈瑾桌上的《湘江评论》报纸被风翻页,日期从“1919”快速的翻动。

 

《鲲鹏击浪》、《问苍茫》……《论持久战》。

 

无数的文稿出现在画面之中,直至“1938年”!

 

“改造中国与世界!”

 

陈瑾站起身,掷地有声的台词渐隐,这是一个声音的过渡;而后唐国強老师在那浑厚的演讲:“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这一道声音响起,观众对于中年的期待,瞬间就被拉起。

 

啪!

 

陈瑾合上了《湘江评论》,起身推窗,这时风雨骤停,镜头随他视线,一下穿越到了长沙的街头。

 

舞台的特效和场景瞬间切换。

 

穿着长衫的陈瑾站在了那,身旁是正在散发传单的群演学生。

 

全景拉近最后聚焦到了陈瑾身上。

 

他目光坚毅而凛冽,手中拿着一张传单,上面写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周围是热闹的街市,人群熙熙攘攘,远处传来学堂的读书声和街头的叫卖声,画面充满青春的活力和年轻人的朝气。

 

强烈的对比拉开了最后的一幕。

 

当然是在湘江。

 

哗哗哗——

 

湘江奔涌,象征着洪流大势势不可挡,镜头急速拉升,全景顺势展现。

 

陈瑾站在了橘子洲头,望着湘江的滚滚波涛,眼中满是对新思想的追求和思考,他手中拿着一本《新青年》杂志,周围是忙碌的码头工人和来往的船只,远处传来了学生们的口号和工人阶级的呐喊……

 

百舸争流,浪遏飞舟!

 

《国际歌》伴随着《沁园春长沙》的几句台词响起,让陈瑾整个人站姿无比的突出。

 

他双手微微张开,仿佛在拥抱未来。

 

“准备,转场!”

 

柳刚在那大喊着。

 

陈瑾深呼出一口气,让自己的气息变得沉稳而有力。

 

整个人一下子静置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