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君醉梦心
第483章 教育
日子一天天过去,沮涭在俘虏营里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吃不饱、穿不暖,受尽了折磨和屈辱。
他本以为自己最终会因为过度劳累而死,但至少可以保全忠义之名。
然而,当他得知朝廷册封李渊为并州牧时,沮涭那颗原本抗拒的心,却渐渐开始动摇了起来。
毕竟如今李渊已经归顺大汉,沮涭也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下。
然而,他所期望的招揽却迟迟没有到来。
这使得沮涭不得不在俘虏营中继续辛苦劳作,时间一晃便是两个月。
直到上一年九月,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并州牧李渊急需大量的夫子,于是决定从俘虏营中招募那些识文断字的人来充当夫子。
这个消息对于沮涭来说,简直就是一根救命稻草,他终于看到了离开俘虏营的一线希望。
沮涭毫不犹豫地立刻报名成为夫子。
不仅是他,就连之前那些一直不肯屈服的“死硬分子”,在得知李渊“投降”朝廷并被册封为并州牧后,态度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他们似乎也意识到继续坚持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于是纷纷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自愿加入黄巾军,离开那令人痛苦不堪的俘虏营。
就这样,原本并州的夫子数量不过区区两三百人,却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充到了一千六百多人。
其中,有一千三百多人都是从俘虏营中走出来的。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东汉时期读书人的骨气还是相当硬朗的,尽管身处困境,但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有了如此多的夫子,李渊的学堂自然是如鱼得水、大刀阔斧地发展起来。
上党郡、太原郡、雁门郡这三个郡的学堂,在上一年就已经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总共招收了五千多名孩童。
这些孩童的年龄都在十岁到十八岁之间,其中有三分之二都是李渊一路行来所收留的孩子,他们大多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
而剩下的三分之一,则是府兵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