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写书吧,利在千秋(第2页)

 朱橚哈哈大笑。 

 “隋二先生果然心直口快,也确实是真性情。不过话说回来,真没想到这不起眼的甜瓜蒂,竟然能救人一命,而那野菜,竟然能置人于死地。还真是奇特。” 

 听到朱橚这么说,隋大便来了兴致。 

 “正如小兄弟所言,这野外的植物虽然不起眼,可是效果却是千千万万的。有些能救人,有些则能杀人。有些东西本身无毒无害,但是掺杂在一起可就成了致命的毒药。而有些野菜,在大灾饥荒之年,就是老百姓救命的口粮。但是有些不认识野菜的,就像你们一样,最后被毒草毒死的人,也不在少数。” 

 隋二也罕见地表示了赞同。 

 “药理之学,错综复杂。各地的植物也有所不同,本地的医师,有时候去了外地也不见得能认得全所有的毒药和草药。很多时候,老百姓们吃野菜,也全都是靠亲身尝试,活下来了便说明了没有毒,要是没活下来,那也只能说自己命不好,不过也给后人提了个醒。” 

 朱橚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思考之中。 

 “就没有人能将草药、野菜、毒草都记录在册,给后世提个醒么?” 

 隋大苦笑道。 

 “小兄弟可知,这是多大的工程。这书要是著好了,确实能造福万民,福泽后世。可是一般人哪有那么大的能力?仅仅是相隔百里,便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气候和植物。我们兄弟俩也算见识广博的,也曾经有过这个想法。但是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确实无法想象。如果不是由国家出资,光靠个人的能力,是绝对没有可能完成的。” 

 “古代出名的医书倒是有不少,不过多是病理学和药剂方。关于草药植物的书籍也并不是没有,但是多半记录不全,或者有所偏差,很难按图索骥。我们这些大夫看得最多的就是神农本草经,但是这书毕竟已经久远了,很多记载都有误差。所以我们可能更相信采药人还有自己亲身的实践。毕竟各地的植物草药,也都不太一样。”隋二淡淡地说道。 

 但是隋家兄弟的一番话,却点亮了朱橚心中的一盏灯。他突然想起来,临行前朱标跟他说过,这一路好好看,好好学。以后做一个对大明有用之人。 

 “这不正是我所期望的么?倘若真能将草药、毒药、野菜等编撰成书,教百姓认识,那也算是大功一件啊!” 

 想到这里,朱橚便下定决心,一定要跟二人打好关系,增长这一

路上的见闻。 

 “那以后还请二位先生多多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