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白狼山的殊死搏杀 一(第2页)

 

事实也是如此,老领导归来让乌桓人欢欣鼓舞,可算是有人给做主,纷纷派出使者跑到蓟县诉苦,不是真想造反实在是活不起了。属国人民放下武器刘虞很高兴,然而公孙瓒并不这样想,他是旁支庶出前途全靠军功,没人造反他打谁去?不打仗怎么立功?

 

乌桓人找刘虞诉苦公孙瓒偏不允许,暗中捕杀乌桓人派去蓟县的使者来多少杀多少,想以此逼迫乌桓人再次造反。乌桓人也是头铁,你杀多少我派多少,大不了饶路也要去蓟县。发展到后来丘力居亲自跑到蓟县,现在已经不单是诉苦的问题,还要告公孙瓒一状!这件事也是刘虞和公孙瓒之间的主要矛盾。

 

以后的事大家都知道,这里只讲乌桓人,乌桓人因为造反才团结在丘力居周围,既然不造反又变回一盘散沙的状态,丘力居去世时儿子楼班年纪还小,由堂兄蹋顿掌握实际权利。丘力居没打算统一乌桓,然而蹋顿却是一方雄主,等到公孙瓒杀死刘虞,乌桓人愤恨之余也感受到威胁,再次集结在蹋顿周围抱团取暖。

 

和公孙瓒的战争开始很不顺利,直到刘珪杀进幽州战况才有所改观,刘珪背后的老板、公孙瓒的死敌袁绍对乌桓人的态度比较友好,双方互通有无关系算得上亲密。后来公孙瓒灭亡总算让乌桓人松了一口气,然而没等在安定日子里高兴多久,当初打公孙瓒时的盟友转身就成了敌人,还是一个比公孙瓒更狠的对手。

 

刘珪从始至终就没打算放过乌桓人,或者说他想吞并所有的塞北游牧部落壮大自身。原因显而易见,中原军阀混战草原也一样群雄割据,军阀没有善男信女谁都想统一天下,要统一就得具备足够的实力,南边的袁绍太强打不过,塞北一盘散沙正好一口一口吃掉。没有任何借口也不需要借口,两边的战争说打就打。

乌桓是松散的部落制度,部落首领没有割据的打算,也不介意投降,过去公孙瓒也是打赢了要些好处就收手,军阀打仗无非为了获得实际利益,按照正常的逻辑就该边打边谈。事情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刘珪完全是奔着吞并人口土地来的,打输了躲回城堡里养精蓄锐来年接着打,打赢了收编部落变成他自家部曲。

 

百十户的小部落倒还无所谓,留在乌桓被大部落欺负生活本就困难,主动投奔到刘珪手下交出部民酋长还能做官,生活比过去只好不坏。可是大部落不行,好几代人用铁和血积攒下的家业,实在打不过可以投降可以给你牲畜财物,绝对不能允许抢夺部民,这不仅是触及到底线的问题,这是在砸酋长家族的饭碗。

 

乌桓骑兵数量多刘珪军队战力强,战争开始还互有胜负双方打的有来有回,时间一长乌桓人发现出问题,刘珪骑兵的装备越来越强,铁甲越来越多,几乎到了人人披甲的程度,贫瘠的幽州独自供给不起,又调查不出外援是谁。

 

先是丢掉右北平郡,接着辽西孤竹城一战乌桓人惨败退回柳城,自此失去了辽西走廊以西的所有地区。过去幽州人只能从西朝东打,乌桓人只需要防御傍海道和傍山道就能保护草场的安全,等到草原上出现两座新城,形势忽然变得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