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已是悬崖百丈冰 六

先说其中的青州航线,海船舰队从辽东平郭港出发,横跨渤海来到青州东莱港,卖出辽东的药材、毛皮、泥炭、铁具等特产,收购丝绸,粮食等货物返回。


 之所以说这条是生存命脉,全因为幽州耕地很多务农的百姓太少,除去工匠,有近一半人口是矿奴。剩下的牧民短时期内无法适应农业生产,短时间学不会耕地,学会也种不出多少粮食还不如让他们养马,故此仅凭幽州自身无法支撑农业扩张。


 薄弱的农业负担不起庞大开销,每次对外作战都需要精打细算,战争一起根本无法控制规模和时长。军队不能光喝奶吃肉,冬季作战军马对粮食的需求更甚,所以说刘珪对粮食的需求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因此这条航线甫一开通便非常繁忙。


 对此地方官有过奏议,曹操和属下也探讨过,中原想从经济上控制幽州允许达成交易,但在交易总量上严格把关。严令禁止多批次、大数量的粮食流入辽东。这样既能防止幽州囤积粮食,幽州有南下的苗头可以随时切断粮食贸易,又可以在农业上控制幽州。


 刘珪清楚自身短处,所以另辟蹊径,通过虞翻的人脉关系和孙权达成交易,舰队从辽东沓氏港出发横穿渤海,不装泥炭铁器等货物,只运牲畜和容易保存的药材,不去青州而是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南直达吴郡。


 到达江南后,交换南方的棉花、糖、粮食等紧俏物资。返航时沿途停泊,卖出棉花和糖收购粮食,这样一来就能装载中原和江南两地的粮食返回幽州。


 不过江南航线面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辽东贸易以活物居多浪费空间很大,货物的价值往往不够收购满船粮食,还需要携带大量钱币沿途购买。简而言之,就是长久的贸易逆差导致幽州通货紧缩。


 这不是简单铸钱能解决的问题,对外贸易只认硬通货,硬通货就是大汉五铢钱。幽州不缺铁矿可是没有铜矿,刘珪造再多铁钱也没用,孙权不要有啥办法?你还不能去打江南,打的下打不下且放一边,就说引起贸易中断吃亏的还是幽州。


 刘珪对内使用铁钱,大量收集铜钱用于对外贸易。但是靠强迫很难达到经济目的,通缩影响到方方面面,市面上的货物越来越不值钱,不光世家大族连普通百姓都把铜钱藏起来。铜钱越来越少又加重经济通缩,在这样下去不用几年就没有钱币去购买粮食了。


 没粮食肯定不行,解决办法只有两个,要么对外开战获取更多的奴隶和资源,问题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部落都差不多吸收光了,再说牧民短时期也无法进入农业领域。


 向南扩张是最好的选择,冀州打下来容易守住就难了。不间断南下抢劫也许能解决困境,但是抢劫总会有头,老百姓跑光了你抢谁去?曹操必定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战事一起没有人可抢,又面临贸易中断吃亏的还是幽州,所以说南边的人只能哄,起码在有把握拿下冀州之前刘珪不能开罪曹操。


 另一件事让刘珪一年比一年难受,南方士族不断来辽东定居,新的势力逐渐壮大,这些人和幽州文官集团一起成了军事贵族南下劫掠的最大阻力。


 现实逼着幽州又转回解放境内奴隶这条路上,有足够的自由民回归农业,保证工农业平衡就不需要购买多余的粮食,通缩现象自然而然得到缓解。但是,又得说但是,废除奴隶制就是掘军事贵族的根,刘珪办不到也不想办,否则也不用费尽心思搞什么海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