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借钱就得出代价

“一大半都得拿去付利息,最后国库空空如也,朝廷拿什么养兵、治水、救灾?”

 

这话一出,不少官员纷纷点头。

 

大家心里都清楚,眼下这国有银行听着是为民谋利,可光出不进,哪能长久?

 

“赚钱”这事,大家其实都懂。

 

这词早从晋朝葛洪的《抱朴子》就有了,说“一心只想赚钱的,不过是小人罢了”。

 

可到了如今,谁不知道“盈利”是啥意思?

 

“刘公的顾虑,本公早有打算。”

 

高鸿志不慌不忙,微微一笑,声音不急不缓:“这大明国有银行,本就是为了百姓而设。

 

所以拿朝廷税收做支撑,并非不可行。”

 

“我们根本不必强求它非得盈利。”

 

“等到大明朝真正富起来,每年光是农税、商税,翻上十倍、几十倍都不稀奇。”

 

“尤其是商税,那增长,恐怕超乎所有人想象。”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所以,哪怕把一大部分税收拿来发利息,分给存钱的百姓、地主、商人,也只是占总收入的一小块罢了。”

 

“再说了,这国有银行,也不是只会存钱。”

 

“它也能放贷。”

 

“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地主、商人,乃至勋贵、皇亲国戚,只要有需要,都能来借钱。”

 

“而借钱,就得付利息。”

 

“当然,我们是朝廷办的银行,不是街头放高利贷的混混。”

 

“所以贷款利息定得低,但比存款利息高一些。”

 

“差价这一块,就是银行的收入来源。”

 

“那要是有人借了钱不还呢?”刘希贤立刻追问。

 

这可不是小事。

 

哪怕借的是朝廷的钱,也保不准有人耍无赖,赖账不还。

 

百官纷纷侧目,这事太常见了。

 

真没规矩管着,连街上的泼皮无赖都敢来借钱,借了就跑,朝廷岂不是成了冤大头?

 

“借钱可以,但得拿东西押着。”

 

“押什么?金银细软、房契地契,都行。”

 

“甚至,一些朝廷还没收全的武功秘籍,也能当抵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