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刘虞的愤慨(第2页)
当普通百姓还住在破旧的茅草屋里,为生计发愁的时候,这些阉奴已经住进了豪宅中的家仆房间。他们的居住环境不仅宽敞明亮,而且布置得十分舒适,完全不必担心像杜甫诗中所描述的那样“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困境。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专门负责思想工作的人员会在这些阉奴的周围不断地灌输着做家丁的美好愿景。他们会告诉这些阉奴,只要努力工作,就有可能得到主人的赏识和重用,从而获得更好的待遇和地位。这种思想灌输无疑进一步激发了阉奴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更加尽心尽力地为雇主服务。
然而,正如有人欢喜有人愁,人们的悲欢并不相通。
广阳蓟县外的工地再次传来阵阵嘈杂的动工声,这些声音在刘虞听来异常刺耳。他眉头紧蹙,心中焦虑万分。
刘虞深知这些攻城器械一旦建成,蓟县将面临巨大的威胁。他不禁思考起应对之策,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或许可以率领乌桓轻骑出城,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
乌桓轻骑以骑射着称,他们的精准射击能力无疑是焚毁城外攻城器械的有力武器。刘虞想象着乌桓轻骑如疾风般冲向敌军,射出熊熊燃烧的“火箭”,将那些攻城器械化为灰烬。
然而,刘虞也清楚这种做法只是权宜之计,只能暂时延缓敌人的进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时间对于他来说至关重要,每多拖延一刻,蓟县就多一分生机。
制造这些攻城器械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就地取材能够节省运输的时间,但制造过程依然漫长。刘虞心急如焚,他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为了确保自己的领地安全无虞,刘虞未雨绸缪,早已派遣使者马不停蹄地南下,向韩馥求援。如今,他所能做的唯有耐心等待,期盼韩馥能在关键时刻拔刀相助。
然而,刘虞并未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韩馥一人身上。他深知“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于是果断采取了“广撒网多捞鱼”的策略。他放下身段,向北边的乌桓族长踏顿发出求援信号。毕竟,多一个盟友便多一份力量,多一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