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部落生存记我只想铲屎

第103章 砖瓦房与水井(第2页)

 现阶段,这种低下的生产力决定了,大家还是要抱团在一起,集中力量,先解决温饱问题。

 建好的房子里外都用石灰水刷过一遍,干净洁白的墙面,让里面的光线也柔和了很多,夜晚点灯的时候,也更加明亮。

 砖瓦不仅仅可以用来盖房子,也可以用来干点其他的事情,比如修一口水井。

 前年冬天的时候,张洪就想着向下挖水井出来,不过当时工具不行,再加上门口不远处就是小溪,用水也很方便,而且去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发明其他的东西,所以对于水井就没有怎么太放在心上。

 但随着围墙里生活的族人和牲口越来越多,门前的小溪取水就不方便了,不仅仅是距离远用水量大,更关键的是上游下游都有不少田地,施肥后的田里,只要下雨,就会流一些脏水到小溪里,很不卫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且冬天的时候,小溪的边缘结冰,中间虽然有流水在冰面下流过,但取水很不安全,不止一次有族人踩破冰块掉到小溪中

,好在每次取水大家都知道危险,这才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现在有了砖,挖井就方便多了。

 围墙里面适合挖井的地方不多,大部分空地周围都是各种建筑,挖井的话会有影响。

 第一口井就挖在了厨房旁边,因为每天做饭烧水的需要,这里的用水量很大,厨房外放着十几口大缸,每天都需要有族人一大早去挑水装满,否则会耽误做饭。

 挖水井在这个时代,应该算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首先要确定挖井的位置,确定好之后,张洪在离厨房门口5米的地方,画了一个圆,半径1米;随后,就安排族人沿着这个圆的内部往下挖。

 在挖到一人深的时候,张洪还让木匠们在井上做了一个架子,这个架子上放着一个圆木,两端各插入一根铁棒,架在木架上;其中一端圆木还有个把手,通过摇这个把手,把拴在圆木上的绳子给收紧,拉动底下的桶往上升,站在上面的族人,就能把桶里面的土给倒掉,再把木桶放下去。

 每往下挖上一段距离,张洪就让人用木头把两边的井壁给撑住,防止周围突然垮塌,造成危险。

 挖到6米深的时候,就能看到运上来的泥土是很湿润的状态了,等到8米左右,就开始有积水了。

 张洪知道这口井就能用了,于是安排人把井底再往下挖一小截,然后在最底部向周围的墙壁上再拓宽一些,增加水井的蓄水量。

 挖好的水井,还需要用砖块把井壁周围给围起来,防止在打水的过程中掉入泥土,也能防止井壁的坍塌,更好地增加水井的使用寿命。

 打好的水井,在地面上用砖砌了个半人高的围墙,围绕井口一圈,然后将原本取土的木架给换成更结实的木质结构,做成了一个轳辘,在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为了防止熊部落的熊孩子们在水井旁玩耍掉下去,在井口上,还放了一个沉重的木盖子,不打水的时候,盖上盖子,水桶放在上面;打水的时候,将盖子挪到一旁,打完后再盖上。虽然麻烦了一些,但安全性还是大大提升了。

 盖上盖子也有其他的好处,可以防止树叶、灰尘、雨水落到井里。

 第一口水井实际上只花了3天的时间就搞好了,在挖好后的第二天,就有了2米多深的水,而且出水量还算不错,基本上早上打完水,到下午的时候,水位又恢复了。

 有了这口井,厨房取水就方便很多,地下水又比小溪里面的水干净,张洪又在水井底部放了一些小石头,每次打水的时候,就不用担心把底下的泥土给带上来。

 水井的好处很快大家都感受到了,而在这之后,部落里面的水井沿着围墙和居住区,又挖了5口,基本上满足了族人用水的需求。又在铁矿、盐矿、煤矿点的休息区,各挖了一口,用来就近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