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造纸前的准备(第2页)
这一步非常考验工匠的手法,即便是在后世的21世纪,很多地方的古法造纸,也是最看重这一个步骤。荡料入帘(又称“抄纸”)是决定纸张厚薄均匀、纤维分布的关键步骤。这一过程需依赖竹帘的精细制作与工匠的熟练手法。
竹帘好说,部落的篾匠们做了这么久的竹编工作,技术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熊洪准备让他们做几套竹帘出来:将处理好的竹片破成很细的竹篾丝,大概就跟麻线差不多粗细,接着用编织的手法,以麻线为纬线,将竹篾丝平行排列(经线),间隔约0.3毫米,纬线紧密缠绕固定,形成细密网格。
这样做好的竹帘,在抄纸的时候,可以让纸浆里面的水漏下去,但又不至于漏的太快导致纸张厚薄不均匀。
接着就是最关键的抄纸技术了,这些知识可不是熊洪能传授的,只能靠着族人在实际制作中,一次次地尝试,一步步地总结了。竹帘除了竹篾编成的部分以外,还有一些框架、挂钩什么的,用来在抄纸的时候固定竹帘,并在制浆捞完之后把纸张给分离出来。
具体的过程虽然不记得,但大致的技巧熊洪还是有些记忆的:在入帘时,双手平持帘架,以约30度的斜角缓慢浸入浆槽,避免激起气泡;
然后荡料,先向前轻推,再向后回拉,利用水流惯性使浆料均匀覆盖帘面,动作需连贯如“荡秋千”;随后控水,抄起后水平持帘,左右轻摇3-5次,沥去多余水分,同时调整纤维排列方向;最后就是叠加了,如需要更厚的纸张,可重复抄纸2-3次,每次需待前层半干后再覆新浆,避免分层。
这个步骤结束之后,就需要把竹帘连同框架一起移开,把捞过纸浆的竹帘倒铺在压榨板上,然后移开竹帘,这层纸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叠起一层层的纸页,再以重物挤压,排出纸页中的水分。重物挤压之下纸膜也慢慢成形,成为一张张四四方方的纸张。
如同压豆腐一般,等到压紧压实,里面的水分流的差不多,就可以对纸张进行分离和烘干,或者晾干。
从边角处小心地将纸张完整地取下来,贴到平整的墙壁上,或者平铺在平整的桌子上进行烘干,就能得到一张平整的纸张了。多张纸叠放到一起,用刀将边缘削平,再裁成固定大小的纸,就能供部落用来记录各种信息。
“这些步骤你都记住了吗?”熊洪花了两个时辰,一边讲一遍画图,将几个步骤都告诉了熊木,“这些过程里面具体该怎么做,我不会过多地过问,一切靠你们自己,当然要是碰到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来找我,记得多思考。”
熊木点点头,光是用来记录各种环节的竹简,他就用掉了五卷,手腕发酸的他,已经对这种更加轻便、更加好用的纸张期待了起来,作为部落的“技术骨干”,他很清晰地感受到,纸张的制造将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堪比部落种植粟米。
“都记下来了,这几天我们就准备把需要准备的工具先准备好,正好趁着煮树皮的这段时间,我们还能把竹帘给做的更细一点,”熊木拿过熊材那边送来的竹帘,摇了摇头,“族长你看,这些缝隙太大了,还不平整,跟你的要求差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