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对时间的测算(第2页)
针对这种情况,熊洪在离开部落之前,就跟熊巫讲述了依靠圭表以及滴漏来准确计算时间的方法。
如果有了钟,再配合上滴漏以及日晷,就能相对准确地把一天的时间给分割清楚,让族人知道到了什么时刻,该做什么事情。
“我们就将一天的时间分成十二个时辰,以午夜作为一天的开始,以白天太阳最高的、影子最短作为一天的正中,这个办法虽然能让大家知道哪个时辰干什么事情,但还是不够准确。”
原本熊洪是想直接将天干地支的概念给引入进来,但自己都解释不清楚,更别提向熊巫他们解释了,所以只能作罢,便采取最简单的做法,从一时一直到十二时。
按照后世的计算,每一时都有120分钟,这显然很粗糙,而为了得到更精细的时间划分,部落则采取了一种滴漏的方式。
具体来讲,就是在一个特制的细口陶罐中插入一根木棍,木棍下方由一块小木片托着,提供浮力;陶罐侧面有个口,另外一个放在稍高位置的陶壶,会以均匀的速度,将水滴入到这个陶罐中。
木片随着水位的增加而升高,在木棍上刻着刻度,就会一点点地显现出来,直到木棍上升到最顶端,就是“一刻”结束,从而换上另一个陶罐,重新开始计时,这样就能完成相对精准的时间测算。
滴漏的原理很简单,但对于陶罐和刻度的要求很高,为了确保滴满一壶正好是一刻时间,就需要不断地调试和修正,最终,在花费了近两个月后,熊巫和熊木才最终确定了陶罐的大小和刻度的长短。
这件事当初交给熊巫来做,因为他有足够多的耐心和观察力,为了方便计算,并且跟十二时相匹配,熊巫将一天的时间分成了96刻,每个时辰分为8刻,每刻约为后世的15分钟。
为了保证每天的“时、刻”精准,熊巫又根据太阳的方位、高度,结合熊洪给他制作的“圭、表”,不断调整着滴漏的准确度。
熊洪曾告诉他,每刻太阳所移动的角度是一定的,可以通过对太阳移动角度的观察,来判断时间。而用来判断的物体,就是树立在宗庙门前空地上的圭表。
圭、表其实是两种东西。
直立于平地上,用于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每一刻,日影所移动的角度是固定的,根据这个简单的原理,熊巫便能验证滴漏的准确性。而有了圭表,也就观察到,两次日影最长相隔的天数便为一年,从而得出一年有365天。
虽然跟后世相比,这个数字还是有些误差,但对于现在的熊部落来说,已经足够使用了。
而熊巫以及长老团们,不仅仅只是从中观察总结出了一年的时长和每天的太阳位置,更是根据不间断的观察,初步发现了太阳的运动规律,即熊洪后世所知道的“回归运动”现象。
这些现象再与自然环境中的一些日月更替、四季变换一结合,熊部落已经踏入了研究“节气”的门槛。
一番“时辰”“时刻”的理论让大家听的云里雾里,除了熊巫和几个专职于农事的族人外,其他人都不知道族长在讲什么东西,更别提对时间划分原理的探究了。好在这些知识并不是强制要求他们要知晓原理,只要会用也就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