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隐患(第2页)
但熊部落跟这些部落不同,由于这几年一直大力发展农耕和养殖,以及一些手工产品的生产,部落的物资逐渐就有了剩余,原本部落的族人按理说就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熊部落需要更多的人口加入,自然就不能只靠现有的族人,总要想办法吸纳其他部落的人员进来,这就需要一定的物资交换。如果只是交换也就算了,但实际上,交换过来的族人,还没有给部落带来什么价值和成果,就要享受和部落老人们同样的待遇,这让很多部落的老人们难以接受。
凭什么我们这些人辛辛苦苦干了几年,才得到衣食无忧的生活,你们这些人刚来就能跟我们一样,住大房子,吃饱穿暖?要想过上跟我们一样的生活,那也简单,那跟我们一样,从头开始干起。
而那些加入的族人则想着,要是按照以前那样的条件,为什么要加入熊部落?加入进来不就是为了活的更好吗?
而熊洪无意间的操作,也深化了这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
比如熊洪组织探索队伍,都是优先招募有经验、知识水平在三年级以上的青壮年,因为探索未知的环境,本身就存在着风险,必须需要熟悉的人手和能够掌握一定知识的族人参与。
这就导致了族中的老人越来越忙,生活上没有发生什么太好的改变,反而是这些新加入的族人,不仅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得到的生活也要比老人们还要好。
这也是熊部落目前最让熊洪感到担忧的地方,正因为如此,他在接到熊巫从东部地区传回来的信件后,便知道要重点关注这个问题了——不仅仅是在新成立的营地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在熊部落本部,甚至熊部落的每个营地,都要予以解决。
熊洪也分析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原因:
第一,就是忽视了这些族人劳动付出后,劳动价值可视化的问题。比如最早的一批族人,真的是跟着部落从零开始,用简单的木制、石质工具,在土地上一寸寸地开垦荒地,这个过程真的是非常艰难。
而像后面加入的族人,部落里的土地都已经十分完善了,各种工具和畜力也极大弥补了人力,付出的心血自然会少一些。
熊洪在劳动可视化的过程中,就忽视了这一点,新人和老人之间的贡献度,是不一样的。
第二,就是忽视了老人对部落的贡献,从精神层面上来讲,忽视了他们在族长的带领下,一步步将部落建设成这样的荣誉感。
第三,就是同时忽视了对新人心态的转变。
新加入部落的族人,几乎都是用物质交换而来的,并不是自然繁衍的部落成员,对部落天生缺乏认同感,而熊洪也没有想办法予以解决,更容易让他们形成“打工者”的心态。
部落的好坏与我无关,反正部落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反正部落的老人们只会安排一些简单、重复的活给我们干,像什么育种的技术、驯化的手艺……都没有我们学习的份。
越是分析,熊洪越是发觉,这种情况需要开始转变,否则部落发展的越快、规模越大,那埋下的隐患就越多,日后可能爆发的矛盾也就越激烈——这不是他想看到的。
部落内部可以存在竞争,但绝对不是这样的对立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