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部落生存记我只想铲屎

第475章 新的计划(第2页)

 食盐、陶器、麻布、兽皮大衣、鞋帽手套、黍米酒、豆制品……这些东西,都不是现阶段这些部落能够生产的,更何况,即便是自己去生产,没有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原材料,想像熊部落这样低成本地生产,是根本不现实的。

 比如兽皮大衣,其实制作起来并不复杂,即便这些部落再落后,也是可以制作出粗糙一些的成品。

 但穿起来没有熊部落的舒服,保暖性能也不够,甚至制作所需要的兽皮,也要比熊部落高出一些,甚至所需要的兽皮,稍微再加一些东西,就能换到更好的兽皮大衣。

 所以对熊部落各个工坊生产出来的物资,已经成为这些部落不可或缺的东西了。

 “等明年开春以后,熊部落也会带一些铜钱过来,这样大家也不用再将牲口换成粟籽,再用粟籽换我们的物资了。”

 ……

 粟米的交换比例又上来了,原本一斤肉食可以换五斤的粟籽,就算是活体的牲口,一斤也可以换到三斤粟籽,但现在在白骨洞营地,这个比例提高到了一比二,就是一斤牲口只能兑换到两斤粟籽了。

 跟去年一样,即便如此,用多余的牲口来交换粟籽的部落也非常多,交换的数量更是达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

 毕竟这些部落除了吃肉吃粮之外,还要多交换一些熊部落特有的东西,不然这个冬天依旧会很难过。

 因此交换的牲口数量,达到了1400多头,平均下来,每个牲口差不多都在200斤以上,所以粟籽的交易量,更是达到了近60万斤。

 当然这些粟籽,要让熊部落一下子拿出来,也很是困难。

 就算是白骨洞这几个营地收获的粟籽,再加上从部落持续运过来的,用来支付这些,也远远不够。

 好在用作交换的粟籽,实际上并不需要付出,只是作为衡量的单位,让这些数学普遍不好的部落,知道自己应该得到多少粟。

 事实上,由于不是太识数,外加换来换去的很是麻烦,很多部落已经嫌这么多粟籽根本无法携带,交换的时候很不方便。

 为了减少交换时的麻烦,熊巫提供了一种方法,便是由熊部落提供特制的木牌,每块木牌上写着一百斤、五百斤、一千斤的字样,用作为临时的交换凭证。

 如此一来,只要拿着木牌,就能去熊部落的白骨洞营地,交换相应数量的物资,而不需要带着实际的粟籽过去。

 但在各个部落互相之间的交易上,还是用粟籽作为基础的交换单位,毕竟这些粟籽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不是每个部落都能拥有熊部落一样的信誉。

 但即便如此,用这种木牌也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核算比较困难,木牌有的在别人手上还没来得及交换,有的以及作为“货币”又交换了出去,让负责统计的熊巫也有些头疼,不得不在每天的交换后,详细记录下来交换了多少物资,以及出入的明细。

 如果连自己支出多少、收入多少都没办法了解清楚,那部落还怎么知道交换是亏还是赚?

 木牌的不便,让熊巫更想回到部落,去看看熊洪所说的,铸造的铜钱是怎么一回事。

 前几天收到熊洪传递过来的信件,受限于篇幅,熊洪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部落现在发生的事情,捎带着提了一嘴铜钱的使用,这也让熊巫知道了铜钱的存在,但对于怎么用?有什么作用?完全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