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冬季的绩线(第3页)
为了让营地有另外的产业,弥补单一的物资供应困境,同时也为了替熊部落本部缓解部分生产压力,熊皮和几个队长,花了几天时间,终于确定了几个接下来要重点发展的产业。
第一个就是纺织,或者说,是纺织的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
在朝阳营地彻底成为熊部落的营地之前,各种织机是不可能进入到这里来的,故而在这之前,营地只能帮助熊部落,解决麻皮的原料供应,以及一些次级加工的产品。
绩线、纺纱或者用布匹缝制衣服,就是荻花这些人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也是熊皮等人商量后的结果。
不管在任何部落,除了吃饭,人们对衣物的需求也是很大的。
部落生产的“熊部落”麻布,因为“物美价廉”,麻布的质量好、穿起来也舒适,在这几个部落群里很是吃香,需求量极大。而且随着各个部落的不断发展,对麻布以及各类新出现的麻布制品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
熊皮等人自然能发现这个需求,但以往,都是得从熊部落本部运送麻布过来。这些麻布的成本,熊部落本部几乎没有算上,特别是给自己这些营地和族人使用,都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但熊皮作为一个营地的负责人,还是希望能够替部落解决一些问题。
部落的麻布产量,熊皮等人虽然知道的不多,但大概的情况还是了解一些的。
制约部落纺织业发展规模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在目前领先别的部落好几个版本的情况下,原料供应、原材料的粗加工、技术人员的不足、运输的成本,这几个方面,是最主要的原因。
原料供应很简单,目前整个部落,每年种植出来的麻皮,也就不到十万斤,去除掉各类麻制品,能够用到麻布纺织上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
而这三分之一,就是部落族人穿在身上的衣物。
原材料的粗加工,也就是部落俗称的绩线、纺纱,这些准备的过程同样费时费力,纺纱目前倒还好,己经有五锭纺纱机出现,甚至熊杰等人己经初步制造出了水力纺纱机。
但绩线这种最基础的活,反而还要依赖手工。
技术人员的不足,其实更应该说是专门纺织人员的不足。整个部落近7000人,从事纺织工作的,也就200多人,这其中还包括了一大半负责绩线的,真正能够用织机织布的,整个部落其实就50人左右,这部分人,是部落重点保护的对象。
对朝阳营地来说,会绩线会纺纱,都是一个比较好的专业人员了。
这倒不是说纺织难度有多大,主要受限于原料供应和初加工,不然熊部落完全可以将这个纺织规模翻倍。
还有就是运输的成本了,从部落运送到朝阳营地,就算水陆并进,所需要的时间,也至少在半个月左右,这一来一回就是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