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武学馆(第2页)

 买完所有东西的时候,快到正午了。 

 东市人多是长安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东市的坊墙上常常贴了许多布告,路过的人都会去瞧一眼新鲜事,然后口口相传。 

 “好多人啊,他们在看什么?”苏知知看见一处布告边挤满了人。 

 苏知知出门看见热闹,肯定要去凑一凑的。 

 倪天机提着菜在旁边等,秋锦玉和苏知知挤进人群,挤到了最前面。 

 墙上有一张很大的布告,显然是刚贴没多久,连浆糊都没有干透。 

 秋锦玉和苏知知细看,上头清清楚楚写着: 

 【招生布告 

 长安武学馆,广纳良材。凡布衣子弟,志在修身齐家、强筋壮骨者,皆可入我门墙,习文武之道,成栋梁之材。 

 不论市井走卒、耕读之家,凡怀赤诚之心、无作奸犯科者,皆可凭身入试。 

 年岁之限:十至十八。 

 二月初一至十五,于长安武学馆正厅设擂,凡得中者,可免去三年束脩。 

 长安武学馆 

 昭庆十年 孟春】 

 周围人议论纷纷: 

 “长安武学馆不是向来只选十五岁以上的人才么?” 

 “今年改了,从小抓起。” 

 “那也是要入选才行,三年招一次,门槛又高,有几个能选上?” 

 “皮厚的可以去试试,就当去挨顿打……” 

 苏知知的目光在布告上来来回回地扫了两遍,眼中迸发光芒。 

 她胸口的一颗心砰砰直跳,指着这个布告: 

 “我不去鹿书院和猪书院了,我要去武学馆。” 

 一行三人带着羊肉酒菜和长安武学招生的消息回府了。 

 大家今日各自在忙黑山产业在京中布线的事,等到吃饭的时候才聚在一起。 

 苏知知说了今年在街上看见武学馆招生布告的事情。 

 伍瑛娘意外:“武学馆招你这个年纪的?” 

 在场的众人其实多少都听过长安武学馆。 

 大瑜长安的官办学堂,文有国子监,武有武学馆。 

 大于开国皇帝于马背上得天下,重视文教和武教,但后世铸剑重文轻武,从武者远少于文人。 

 国子监的学生人数众多,且按照家世和学习内容分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六个学府,学子人数总共多至两千人。 

 而武学馆,只有这一个馆,师生人数不超过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