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再次献三曲

这种情况在成都和四川剑南道大量发生。

在权贵的真诚道歉和实际行动,还有官府的保证。

不仅为受害者带来了实质性的帮助,也为整个四川剑南道带来了一股清风。

这一刻,阳光似乎更加明媚,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房。

因此,整个四川剑南道在杨昢的掌控下显得异常平稳。

他的决策如同春风一般迅速吹遍每一个角落,几乎可以畅通无阻地得到执行。

杨昢对此感到非常满意,他觉得自已在四川剑南道几乎可以为所欲为。

这种掌控一切的感觉让他陶醉不已。

在之后闲暇之余,他享受着与美人们喝酒、唱歌、跳舞的惬意生活,乐不思长安了。

与此同时,成都的文人墨客们也开始活跃起来。

成都的文人墨客们,对杨昢的才情那是仰慕已久。

在杨昢回到城都后,新政策公布后这几日。

前后多次,他们都极为恳切地差人送来精美请柬,邀他去参加诗会。

实在是杨昢在南诏的一番作为太过惊艳,创作的乐曲首首经典。

尤其是此次中秋佳节,消息从长安像风一样传遍四方。

杨昢所作的三首中秋贺词音乐。

如今已然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火遍整个大唐。

四川这边的文人墨客们,自然也是早早听闻风声。

对他的才华更是崇拜得五体投地。

在某一场文人诗会之上,文人们言辞恳切地说道。

“杨将军,您瞧您这一趟南诏之行,那可真是硕果累累啊。

创作出如此多千古流传的乐曲,把咱成都的老百姓眼馋坏了。

就说之前您留下的那首《采花曲》。

在咱这儿传唱度极高,男女老少都爱哼上几句。

可您这一走,大家都盼着您能再赐新作呢。

您看是不是…… 呵呵,给我们四川成都的老百姓们再留下一两首乐曲啊!”

杨昢听他这么一说,不禁苦笑着摇了摇头,颇感无奈。

可这在他而言,倒也不算什么棘手难题。

毕竟他脑海中储存着的乐曲,就像繁星一般,数不胜数。

他决定给成都人奉上后世成都人的名片歌曲 ——《成都》。

而且是笛子和古筝版本。

杨昢轻抚手中的笛子,指尖摩挲,似在与乐器交流。

随后,他抬眸看向众人,浅笑道:“诸位,成都这座城市啊。

仿若一位温婉的佳人,养人且休闲快乐,处处透着悠然韵味。

我这首《成都》乐曲,便是想把这般情境,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此曲如同老街旧巷里的轻声呢喃。

可令人回味无穷,恰似那绕梁三日的袅袅余音。”

言罢,他将笛子置于唇边,吹奏起来,身旁的古筝手心领神会。

指尖拨弦,悠扬的乐声缓缓流淌而出,如同一股清泉,润泽着众人的心田。

起初,众人还沉浸在杨昢的话语之中。

待那空灵悠扬的乐曲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所有人都仿若被施了定身咒一般,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众人听后,也是如痴如醉,脸上满是陶醉之色。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文人,闭眼倾听,手中轻轻打着节拍。

喃喃自语道:“妙啊,妙啊,在成都生活了大半辈子。

今儿才晓得,原来咱这日子,能跟这曲子这般契合。

听着它,就觉着在这城里过日子,那是一种无上的惬意啊。

这曲子太对咱成都人的胃口啦!”

于是,在之后与成都文人墨客相聚的各种晚会中。

杨昢兴致所至,信手拈来,随手便又创作了几首乐曲。

一日,杨昢与一众文人雅士同游成都的诸葛武侯墓。

一路上,大家或吟诗,或感慨,尽是对诸葛武侯的追思。

“武侯于成都,那可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呐!”

一位年长的墨客捋着胡须,神情崇敬地说道。

众人纷纷点头,杨昢亦是心潮澎湃。

成都百姓对诸葛亮的爱戴深入骨髓,即便到了后世。

动车通往长安的票价始终如一,这看似平常之举。

实则饱含着对诸葛亮穿越时空的怀念,那般浪漫,那般深沉。

受此触动,杨昢回到宴会,轻抚古琴,指尖灵动,一曲《卧龙吟》悠悠响起。

琴声苍凉大气,仿若带着众人穿越回那个烽火连天却英雄辈出的时代。

起初,琴声平静如水,恰似诸葛亮羽扇轻摇、运筹帷幄于茅庐之中。

刹那间,曲风一转,激昂澎湃,又似他领兵出征、纵横沙场的豪迈。

在场文人墨客听得如痴如醉,一曲终了。

许久才回过神来,掌声雷动,对杨昢的才情赞叹不已。

“杨将军,此曲只应天上有啊!真让吾等仿若亲见诸葛武侯风采!”

一位年轻书生满脸兴奋,高声称赞道。

杨昢拱手谦逊一笑:“承蒙各位兄台抬爱,武侯高义,昢不过略表敬意罢了。”

没过几日,杨昢又随着兴致颇高的文人墨客们再次前往成都的青羊宫。

彼时,大唐尊道教为国教,杨昢对道教文化亦是推崇有加。

漫步于青羊宫,香烟袅袅,钟磬声声,神圣而庄重。

杨昢灵感突发,遂创作出道教音乐曲《朝天子》。

此曲一出,韵律悠扬,既有道家的空灵清幽,又不失庄严肃穆。

仿若能引领听者超凡脱俗,踏入那仙风道骨之境。

总之,这几首乐曲宛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

在四川剑南道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音乐演奏狂潮。

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上至官员权贵,下至平民百姓,都四处打听。

只为求得一场聆听演奏的机缘。

“听闻杨昢先生的曲子,那可真是妙啊!

咱平民百姓平日里哪有这等耳福,定要去听听。”

一位卖菜的阿婆满脸笑意,眼中满是期待。

老百姓们赞声不断:“如此佳作,真乃我大唐之幸,杨昢之才,不可测啊!”

那种感觉,就如同偶像专为粉丝创作歌曲一般,让众人幸福感爆棚。

可以想象,随着时间缓缓流淌。

这几首乐曲如同长了翅膀,从成都飞向四川各地,又传遍大唐全国。

各地文人墨客听闻,一定会心驰神往,纷纷背上行囊,踏上前往成都的远游之路。

他们会怀着崇敬之心,去缅怀诸葛武侯,去探寻杨昢获取灵感、创作乐曲的圣地。

日子久了,成都百姓惊喜地发现,前来旅游的人愈发多了起来。

街头客栈常常爆满,商铺也门庭若市。

成都人民这才知晓,是杨昢的乐曲带来了这般繁荣景象,满是自豪,对杨昢更是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