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一个月后(第2页)

 

 众人转头,只见一人身披风尘,正是周世昌的心腹谋士。
 

 “将军,京城已派密使前来,言七皇子愿与将军和解,许以北疆节度使之位,永镇边疆。”
 

 周世昌闻言,脸色微变:“此话当真?”
 谋士点头:“千真万确。七皇子言,若将军愿归附,他可保将军北疆之位,若将军执意起兵,恐将身败名裂。” 

 周世昌沉默良久,最终缓缓道:“七皇子,果然非同凡响。”
 

 他最终未起兵,而是派遣使者入京,向子泉表示归附之意。
 

 子泉接到使者,亲自设宴款待,言语间极为谦逊,称自己只是为国效力,若周将军愿归附,他必保其北疆之位。
 

 使者回北疆后,周世昌果然未再有异动,最终上表归附。?兰¨°{兰*¤文·|学+{\ #1?更`2新^&[最*′全°
 

 至此,子泉彻底掌控朝堂与军权,三皇子虽暂理朝政,实则已无实权。
 

 然而,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皇帝驾崩已近三月,太子仍未登基,群臣议论纷纷。有人主张立太子,有人提议由三皇子继位,更有甚者,暗中联络其他皇子,意图另立新君。
 

 子泉知,若再拖延,恐怕局势将彻底失控。他召集三皇子,低声道:“殿下,如今局势已稳,若再拖延,恐生变故。不如趁势立太子,以安社稷。”
 

 三皇子闻言,神色复杂:“七哥,你真愿意让太子继位?”
 

 子泉微微一笑,道:“太子年幼,若能立,自当立。若不能立,亦需有人辅佐。殿下若愿共掌朝局,我亦无异议。”
 

 三皇子沉默良久,最终缓缓点头:“好,那就依你所言。”
 

 翌日,朝堂之上,子泉亲自上奏,请求立太子为帝,由三皇子辅政,自己则退居幕后,辅佐朝局。
 

 群臣震惊,纷纷跪地,齐声道:“臣等愿辅佐太子,共扶社稷。”
 

 皇帝年仅七岁的太子,终于在众臣跪拜之下,登上帝位。
 

 三皇子为辅政王,子泉为太傅,辅佐朝政。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权力,仍在子泉手中。
 

 他已悄然布下棋局,等待着下一个对手。
 

 而他,也已不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七皇子。
 

 他是真正的执棋者,是南疆平定的功臣,是京城权谋的掌控者。
 

 他要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走出属于自己的王道。
 

 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滇南战事虽已平定,但朝廷内部的动荡却远未结束。子泉在返京之后,虽未立即踏入权力的漩涡中心,却已在暗中布下重重棋子。他深知,若想真正掌控局势,必须稳住军权,同时逐步削弱三皇子的影响力。三皇子虽暂理朝政,但实权仍掌握在子泉手中,朝中诸臣虽表面臣服,内心却各怀心思。
 

 子泉每日上朝,皆以谦逊之态示人,称自己只是奉命平乱,无意于权位。然而,他却在朝堂之上,不动声色地安插亲信,逐步掌控六部要职。兵部尚书、户部侍郎、刑部左侍郎,皆是他一手提拔之人。这些人虽无显赫家世,却皆是他在军中时的旧部,忠诚可靠,行事果决。
 

 与此同时,他亦在军中进行大规模整顿。滇南一战,虽大获全胜,但军队损耗不小。他亲自下令,从各地调集精兵,补充军力,同时设立军械坊,大量制造新式武器,以备不时之需。此举虽未明言,却已向朝中诸臣释放出一个信号??他子泉,已牢牢掌控军权,若有人妄图挑战,便是自取灭亡。
 

 三皇子虽表面镇定,心中却早已焦虑万分。他虽贵为辅政王,但朝中实权早已落入子泉之手。他数次召见心腹谋士,商议对策,却始终未能找到破局之法。谋士们皆劝他暂且隐忍,待子泉稍有松懈,再伺机而动。然而,三皇子心知,子泉此人,向来谨慎,若无十足把握,绝不会轻举妄动。
 

 就在此时,一封密信悄然送至三皇子手中??
 

 “殿下,七皇子已在暗中联络北疆诸将,意图削去周世昌兵权。若此事成,七皇子将彻底掌控军权,届时,殿下恐将无立足之地。”
 

 三皇子看完信,脸色微变。他深知,周世昌乃先帝旧臣,手中握有十万边军,素有威望。若子泉真能将其兵权削去,那他便将成为真正的军权掌控者,届时,朝堂之上,谁还能与他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