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释家明心,儒家存心,道家炼心(第2页)

太渊抬眸瞥了他一眼,不紧不慢地说:“二十有六,正值青春。”

王守仁故作惊诧之色,“我还以为道长已经九十有六,看破红尘了呢!”

话语里带着一丝调侃之意。

太渊说道:“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

声音沉稳,似带着一种超脱尘世的韵味。

王守仁接口问道:“那如何才能做一个好道者?”

神色认真,像是真的在向太渊求教。

太渊目光深邃,答道:“心明则万法皆照,性净则五浊不归。”

王守仁点头:“我也是这般想的。”

想起之前太渊说自己要注重养生,便顺势请教养生之道。

听到要探讨养生之道,朱洵也来了兴趣,他可是亲眼见过太渊道长那惊人的艺业,简直如传说中的列子御风一般。

太渊说道:“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道法自然,乐天知命。”

王守仁说道:“伯安懂了。道长说的是大处,方法呢?”

太渊接着说:“道家讲究一个‘静’字而已。老子清净中,庄生逍遥。惟清净而后能逍遥。而儒家不同。”

王守仁好奇道:“道长还懂儒家的学问?”

在他印象中,道士多钻研道家经典,对儒家学说感兴趣的并不多。

这时候朱洵说道:“伯安,太渊道长可是全真道道统,全真可是奉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

王守仁恍然。

太渊说道:“儒家以心性修养为核心,其全部精髓皆源于心性。下手处在此,归宿处也在此。”

“释家以明心见性为工夫,道家以炼心炼性为工夫,儒家以存心养性为工夫。”

“《大学》强调正心诚意,《中庸》倡导率性尽性,孟子除了存心养性,还提出尽心。相较而言,‘存心养性’四字更为浅显易懂,也更容易入手。”

“存心,即存养本心;养性,即涵养本性,也就是养护天心天性。存心养性,不但为尽心尽性之本,且亦为炼心炼性与明心见性之不可欠缺的工夫。”

“道家之炼心炼性,固须从存养下手;即佛家之明心见性亦然,不存之何以得明?不养之何以得见?”